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8.3 管理网络层
	18.3.1 管理网络层的中央管理工作站应具有下列功能:
	    1 监控系统的运行参数;
	    2 检测可控的子系统对控制命令的响应情况;
	    3 显示和记录各种测量数据、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等信息;
4 数据报表和打印。
	
18.3.3 当不同地理位置上分布有多组相同种类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时,宜采用分布式服务器结构和虚拟专用网络通信方式。每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服务器管理的数据库应互相透明,从不同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操作站均可访问其他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服务器,与该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使这些独立的服务器连接成为逻辑上的一个整体系统。4 数据报表和打印。
		18.3.2 管理网络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理网络层由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操作站和服务器、本层网络、网络设备及系统辅助设施组成,本层网络宜采用以太网;
	
		    2 操作站与服务器之间宜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当需要远程监控时,客户机/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应支持Web服务器;
	
		    3 应采用开放的操作系统、可互换用的即插即用的硬件结构体系;
	
		    4 宜采用TCP/IP通信协议;
	
		    5 在系统中存在异构的第三方子系统且其具有独立的监控主机时,服务器、操作站宜配用标准软件数据接口;在第三方子系统不能与主系统网络直接相连的情况下,宜由第三方子系统生产厂家提供其产品的通信接口、协议和规约,完成硬件连接平台和协议转换驱动;
		
			    6 服务器应为操作站提供数据库访问,并宜采集设备控制器、末端设备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阀门、风阀、变频器数据,采集过程历史数据,提供服务器配置数据,存储用户定义数据的应用信息结构,生成报警和事件记录、趋势图、报表,提供系统状态信息;
		
			    7 操作站软件根据需要可安装在多台计算机/操作站上,宜建立多台操作站并行工作的局域网系统;
		
			    8 管理网络层应具有与互联网联网的能力,提供互联网用户通信接口技术;用户可通过Web浏览器,远程查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各种数据或进行远程操作;
		
			    9 当管理网络层的服务器和操作站发生故障或停止工作时,不应影响设备控制器、末端设备控制器和现场仪表运行,控制网络层、现场网络层通信不应因此中断。
	
	18.3.4 管理网络层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星形拓扑结构,选用对绞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在管理网络层布线使用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环形、总线拓扑结构;
	    2 服务器与操作站之间的连接宜选用交换机;
	    3 管理网络层的服务器和至少一个操作站应位于监控中心内;
	    4 在BAS中,某些子系统有自己独立的监控室,且这些监控室位于建筑物不同地点时,管理网络层本层网络宜使用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组成;
	    5 在BAS的设备控制器带有以太网接口的场合,管理网络层本层网络及控制网络层本层网络宜统一使用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组成。
条文说明
    18.3.2 管理网络层、控制网络层、现场网络层这三层网络中的每一层网络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负责信息处理的资源子网,它向网络提供可用的资源(微机、小型机、管理工作站、控制工作站等);另一部分是负责网终信息传递的通信子网(规范正文中称之为本层网络),本层网络传递信息,其通信介质既可用有线的方式(如电缆、光缆),也可用无线的方式(如微波、卫星、红外线等)。
现在许多新型系统的操作站主机就是普通PC机,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太网卡插在PC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操作站的台数比较多,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方式比较合适,台或多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使用,为网络提供资源,其他计算机是客户机(操作站),使用服务器提供的资源。管理网络层是指由2台或2台以上的安装客户机或服务器软件的PC机通过以太网和TCP/TP协议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层通常是由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如果管理网络层仅局限在中央监控室内,也可以由一个交换机和馈线自行组成。
	 
现在许多新型系统的操作站主机就是普通PC机,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太网卡插在PC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操作站的台数比较多,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方式比较合适,台或多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使用,为网络提供资源,其他计算机是客户机(操作站),使用服务器提供的资源。管理网络层是指由2台或2台以上的安装客户机或服务器软件的PC机通过以太网和TCP/TP协议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层通常是由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如果管理网络层仅局限在中央监控室内,也可以由一个交换机和馈线自行组成。
	    通常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可以采用 ARCNet、以太网连接,但是用以太网连接的比较多。 ARCNet、以太网所使用的电缆不能互换。以太网有较多的网络适配器、网络交换机可供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其价格便宜。管理网络层采用以太网与TCP/IP通信协议结合的 Internet互联方式,也为构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与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BMS)提供了便利条件。BAS也可在 Internet互联的基础上组建一个 BACnet网络,从而将各厂商的楼宇自控设备集成为一个高效、统一和具有竞争力的控制网络系统。浏览器/Web服务器也可以在 Internet互联的基础上登录、监控现场的实时数据及报警信息,从而实现远程的监视与控制。
18.3.3 当多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服务器结构时,整个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网络,每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操作站均可以监控整个网络。但是每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服务器的总监控点数不应超过该服务器最大的监控点数。
18.3.4 目前,很多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管理网络层与控制网络层的本层网络均采用以太网,并统一使用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同质的通信网络,如图35所示的网络结构。这样做的优点是高速的本层网络有利于设备控制器处理复杂的控制任务(如将某些节能技术引入控制过程),使其能在同一个采样周期内采集和处理系统中大量的各种控制信息。但在现场网络层,由于成本和些技术瓶颈的限制,还不宜使用以太网来连接末端设备控制器、分布式智能I/O模块、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调节阀。目前,现场网络层的本层网络仍大多采用现场总线,但这不妨碍在该层采用一些互联网技术。
为使整个系统的造价比较经济,控制网络层的本层网络可以使用传统的多条控制总线结构形式,如图34所示的网络结构。与使用以太网的控制网络层相比,使用控制总线结构的控制网络层,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较好。
另外,在管理体制允许,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和安全防范系统(SAS)共用一个监控中心的情况下,BAS、FAS、SAS可共用同一个管理网络层,构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18.3.3 当多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服务器结构时,整个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网络,每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操作站均可以监控整个网络。但是每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服务器的总监控点数不应超过该服务器最大的监控点数。
18.3.4 目前,很多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管理网络层与控制网络层的本层网络均采用以太网,并统一使用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同质的通信网络,如图35所示的网络结构。这样做的优点是高速的本层网络有利于设备控制器处理复杂的控制任务(如将某些节能技术引入控制过程),使其能在同一个采样周期内采集和处理系统中大量的各种控制信息。但在现场网络层,由于成本和些技术瓶颈的限制,还不宜使用以太网来连接末端设备控制器、分布式智能I/O模块、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调节阀。目前,现场网络层的本层网络仍大多采用现场总线,但这不妨碍在该层采用一些互联网技术。
为使整个系统的造价比较经济,控制网络层的本层网络可以使用传统的多条控制总线结构形式,如图34所示的网络结构。与使用以太网的控制网络层相比,使用控制总线结构的控制网络层,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较好。
另外,在管理体制允许,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和安全防范系统(SAS)共用一个监控中心的情况下,BAS、FAS、SAS可共用同一个管理网络层,构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8.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下一节:18.4 控制网络层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缩略语
 - 2.1 术语
 - 2.2 缩略语
 - 3 供配电系统
 - 3.1 一般规定
 - 3.2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 3.3 电源及供配电系统
 - 3.4 电压等级选择和电能质量
 - 3.5 负荷计算
 - 3.6 无功补偿
 - 4 变电所
 - 4.1 一般规定
 - 4.2 所址选择
 - 4.3 配电变压器选择
 - 4.4 主接线及电器选择
 - 4.5 变电所型式和布置
 - 4.6 35kV、20kV、10kV配电装置
 - 4.7 低压配电装置
 - 4.8 并联电力电容器装置
 - 4.9 所用电源及操作电源
 - 4.10 对土建专业的要求
 - 4.11 对暖通及给水排水专业的要求
 - 5 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电气测量
 - 5.1 一般规定
 - 5.2 继电保护的基本规定
 - 5.3 配电变压器保护
 - 5.4 20kV或10kV线路保护
 - 5.5 35kV线路保护
 - 5.6 35kV、20kV或10kV母线分段断路器保护
 - 5.7 并联电容器保护
 - 5.8 10kV异步电动机(电动机容量<2MW)保护
 - 5.9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 5.10 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与正常电源的切换
 - 5.11 数字式综合保护装置
 - 5.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5.13 二次回路
 - 5.14 中央信号装置
 - 5.15 电气测量
 - 5.16 电能计量
 - 6 自备电源
 - 6.1 自备柴油发电机组
 - 6.2 应急电源
 - 6.3 不间断电源
 - 7 低压配电
 - 7.1 一般规定
 - 7.2 低压配电系统
 - 7.3 特低电压配电
 - 7.4 导体选择
 - 7.5 低压电器的选择
 - 7.6 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
 - 7.7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击防护
 -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直敷布线
 - 8.3 刚性金属导管布线
 - 8.4 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
 - 8.5 电缆桥架布线
 - 8.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
 - 8.7 电力电缆布线
 - 8.8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
 - 8.9 耐火电缆和矿物绝缘电缆布线
 - 8.10 母线槽布线
 - 8.11 电气竖井内布线
 - 8.12 铝合金电缆布线
 - 8.13 照明母线槽布线
 - 9 常用设备电气装置
 - 9.1 一般规定
 - 9.2 电动机
 - 9.3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 9.4 自动旋转门、电动门、电动卷帘门和电动伸缩门窗
 - 9.5 舞台用电及放映设备
 - 9.6 医用设备
 - 9.7 交流充电桩
 - 9.8 其他用电设备
 - 10 电气照明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照明方式与种类
 - 10.3 照度水平与照明质量
 - 10.4 应急照明
 - 10.5 照明光源与灯具
 - 10.6 照明供电与控制
 - 10.7 景观照明
 - 11 民用建筑物防雷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 11.3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
 - 11.4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
 - 11.5 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 11.6 接闪器
 - 11.7 引下线
 - 11.8 接地网
 - 11.9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 11.10 防雷装置的材料要求
 - 12 电气装置接地和特殊场所的电气安全防护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交流电气装置接地的范围
 - 12.3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和接地电阻
 - 12.4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和基本要求
 - 12.5 接地装置
 - 12.6 通用用电设备接地
 - 12.7 保护等电位联结
 - 12.8 屏蔽接地及防静电接地
 - 12.9 智能化系统接地
 - 12.10 潮湿场所的安全防护
 - 13 建筑电气防火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系统设置
 - 13.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 13.4 消防设施联动控制设计
 - 13.5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
 - 13.6 消防应急照明系统设计
 - 13.7 系统供电
 - 13.8 线缆选择及敷设
 - 13.9 非消防负荷线缆与通信电缆的选择
 - 1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入侵报警系统
 - 14.3 视频监控系统
 - 14.4 出入口控制系统
 - 14.5 电子巡查系统
 - 14.6 停车库(场)管理系统
 - 14.7 楼宇对讲系统
 - 14.8 传输线路
 - 14.9 安防监控中心
 - 14.10 安防综合管理系统
 - 14.11 应急响应系统
 - 15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 15.1 一般规定
 - 15.2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原则
 - 15.3 有线电视系统接入
 - 15.4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 15.5 自设前端
 - 15.6 HFC 接入分配网
 - 15.7 IP接入分配网
 - 15.8 传输线路选择
 - 16 公共广播与厅堂扩声系统
 - 16.1 一般规定
 - 16.2 公共广播系统
 - 16.3 厅堂扩声系统
 - 16.4 设备选择
 - 16.5 设备布置
 - 16.6 线路及敷设
 - 16.7 控制室
 - 16.8 供电电源、防雷与接地
 - 17 呼叫信号和信息发布系统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呼叫信号系统设计
 - 17.3 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设计
 - 17.4 时钟系统设计
 - 17.5 设备选择及机房
 - 17.6 供电电源、 防雷与接地
 -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18.1 一般规定
 - 18.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18.3 管理网络层
 - 18.4 控制网络层
 - 18.5 现场网络层
 - 18.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软件
 - 18.7 现场仪表的选择
 - 18.8 冷热源系统监控
 - 18.9 空调及通风系统监控
 - 18.10 给水与排水系统监控
 - 18.11 供配电系统监测
 - 18.12 照明系统监控
 - 18.13 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监控
 - 18.14 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
 - 19 信息网络系统
 - 19.1 一般规定
 - 19.2 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 19.3 网络系统逻辑设计
 - 19.4 网络系统物理设计
 - 19.5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 19.6 网络服务器选择
 - 19.7 网络互联设计
 - 19.8 网络应用规划
 - 19.9 无线局域网络
 - 20 通信网络系统
 - 20.1 一般规定
 - 20.2 信息接入系统
 - 20.3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
 - 20.4 数字无线对讲系统
 - 20.5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 20.6 甚小口径卫星通信系统
 - 20.7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 20.8 会议系统
 - 20.9 多媒体教学系统
 - 21 综合布线系统
 - 21.1 一般规定
 - 21.2 系统设计
 - 21.3 系统配置
 - 21.4 系统指标
 - 21.5 设备间及电信间
 - 21.6 工作区设备
 - 21.7 线缆选择和敷设
 - 21.8 接地
 - 22 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卫生
 - 22.1 一般规定
 - 22.2 电磁环境卫生
 - 22.3 供配电系统的谐波防治
 - 22.4 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
 - 22.5 接地与等电位联结
 - 23 智能化系统机房
 - 23.1 一般规定
 - 23.2 机房设置
 - 23.3 机房设计与布置
 - 23.4 环境条件和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 23.5 机房供电、接地及防静电
 - 23.6 消防与安全
 - 24 建筑电气节能
 - 24.1 一般规定
 - 24.2 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
 - 24.3 电气照明的节能设计
 - 24.4 动力装置的节能设计
 - 24.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节能设计
 - 24.6 其他
 - 25 建筑电气绿色设计
 - 25.1 一般规定
 - 25.2 光伏发电系统
 - 25.3 导光设备
 - 25.4 能效监管系统
 - 26 弱电线路布线系统
 - 26.1 一般规定
 - 26.2 园区综合管道
 - 26.3 园区配线设施
 - 26.4 建筑物引入管
 - 26.5 建筑物内配线管网
 - 26.6 建筑物内配线设施
 - 附录A 民用建筑中各类建筑物的主要用电负荷分级
 - 附录B 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及可接受的年平均雷击次数的计算
 - B.1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
 - B.2 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及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计算
 - 附录C 浴盆和淋浴盆(间)区域的划分
 - 附录D 游泳池和戏水池区域的划分
 - 附录E 喷水池区域的划分
 - 附录F 声压级及扬声器所需功率计算
 - 附录 G 各类建筑物的混响时间推荐值及缆线规格计算与选择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