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9.9 无线局域网络
19.9.1 宜采用无线局域网络 (WLAN)技术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与延伸,满足各类智能终端设备无线接入的需求。
19.9.2 WLAN 网络应满足接入高速度、转发高容量、频谱能防护、安全可管控、准入无感知、终端可识别、控制虚拟化的设计要求。
19.9.3 WLAN 网络设计应遵守 IEEE 802.11 族标准、 WAPI标准及 IETF的无线接入点的控制和配置协议 (CAPWAP )。
19.9.4 无线局域网络设备应选择支持 MIMO智能天线、帧聚合、块应答等符合 IEEE 802.11n 技术的产品架构,向下兼容802.11a/b/g 设备,并具有支持 IPv4/IPv6 双协议栈的能力 。
19.9.5 在有高速无线局域网络需求时,可采用符合 IEEE802.11ac 标准的无线设备。
19.9.6 无线局域网络架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无线 AP 上完成接入和控制的,应采用独立的 AP 架构(胖 AP 架构);
2 在大规模的无线局域网络中,应采用基于无线控制器(AC)的 AP 架构(瘦 AP 架构);
3 在瘦 AP 架构网络中,应根据网络覆盖和设备与用户的管控特点,选择集中式、分布式或二者混合使用的AC设置模式。
19.9.7 无线 AP 的布置方案应根据建筑平面、用户密度等因素,按下列步骤确定:
1 应根据用户提供的平面图和所选用产品的技术参数,以及无线 AP 在室内外覆盖的差异,形成初步覆盖方案;
2 对覆盖区域的特殊部位,应采用设备实测,根据结果调整方案;
3 因条件限定不能实测的区域,应进行人工勘测,并最终确定覆盖方案 。
    
      
19.9.2 WLAN 网络应满足接入高速度、转发高容量、频谱能防护、安全可管控、准入无感知、终端可识别、控制虚拟化的设计要求。
19.9.3 WLAN 网络设计应遵守 IEEE 802.11 族标准、 WAPI标准及 IETF的无线接入点的控制和配置协议 (CAPWAP )。
19.9.4 无线局域网络设备应选择支持 MIMO智能天线、帧聚合、块应答等符合 IEEE 802.11n 技术的产品架构,向下兼容802.11a/b/g 设备,并具有支持 IPv4/IPv6 双协议栈的能力 。
19.9.5 在有高速无线局域网络需求时,可采用符合 IEEE802.11ac 标准的无线设备。
19.9.6 无线局域网络架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无线 AP 上完成接入和控制的,应采用独立的 AP 架构(胖 AP 架构);
2 在大规模的无线局域网络中,应采用基于无线控制器(AC)的 AP 架构(瘦 AP 架构);
3 在瘦 AP 架构网络中,应根据网络覆盖和设备与用户的管控特点,选择集中式、分布式或二者混合使用的AC设置模式。
19.9.7 无线 AP 的布置方案应根据建筑平面、用户密度等因素,按下列步骤确定:
1 应根据用户提供的平面图和所选用产品的技术参数,以及无线 AP 在室内外覆盖的差异,形成初步覆盖方案;
2 对覆盖区域的特殊部位,应采用设备实测,根据结果调整方案;
3 因条件限定不能实测的区域,应进行人工勘测,并最终确定覆盖方案 。
条文说明
    19.9.1 WLAN网络是对传统无线网络和有线数据网络智能一体化融合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事实上与2G、3G、LTE并存的无线网络,WLAN是移动互联高速接入的唯一智能通道。
无线网具有性价比高、使用灵活的特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网络形式,目前无线网已开始普及应用,并将成为局域网的主流。由于存在抗干扰性、安全性和传输速率等方面的限制,无线网络在多数情况下是用于对有线局域网的拓展,如公共建筑中供流动用户使用的网络段、跨接难以布线的两个(或多个)网段,在某些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办公建筑中也可局部采用无线网作为有线网的拓展。
	
图38 典型的无线网络架构
	
	 
无线网具有性价比高、使用灵活的特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网络形式,目前无线网已开始普及应用,并将成为局域网的主流。由于存在抗干扰性、安全性和传输速率等方面的限制,无线网络在多数情况下是用于对有线局域网的拓展,如公共建筑中供流动用户使用的网络段、跨接难以布线的两个(或多个)网段,在某些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办公建筑中也可局部采用无线网作为有线网的拓展。
	    除了网络接口卡是连接在收发器,而不是连接到传输介质以外,在无线网络中运行的计算机与在有线网络环境中的相应部件类似。无线网络接口卡所使用的收发器安装在每台计算机中,用于广播和接收周围计算机的信号,它通过安装在墙上的收发器(有线)与有线网络连接。
	19.9.3 无线网络标准如表39所示。
	表39 无线网络标准
	

	19.9.6 大多数情况下无线局域网是作为有线网络的一种补充和扩展,在这种配置下多个无线终端通过无线AP连接到有线网络上,使无线用户能够访问网络。AP有覆盖范围限制,通常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当网络环境存在多个AP且覆盖区有重叠时,漫游的无线终端能够自动发现附近信号强度大的AP并通过这个AP收发数据,保持不间断的网络连接。
	    胖AP架构一般在传统的无线网络环境或家用等解决简单接入方式的小型场合环境下应用。这类无线网络架构不需要AC。
	    瘦AP架构是通过AC来管理众多的AP接入认证和控制策略。此时的AP(瘦AP),自身不能单独配置或者使用,需从AC处获得网络策略和管理规则。
典型的无线网络架构如图38所示。
典型的无线网络架构如图38所示。

图38 典型的无线网络架构
		    瘦AP架构的无线网络中AC的设置位置决定了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AC设置模式。
	
		19.9.7 无线网络方案实施前应确定的内容:
	
		    1 有线网络侧:
	
		    1)承载AP数据的有线网络拓扑结构;
	
		    2)设备之间VLAN及路由;
	
		    3)DHCP服务器及设备IP地址规划;
	
		    4)设备间冗余备份、负载均衡等其他功能的规划。
	
		    2 无线网络侧:
	
		    1)无线网络侧的拓扑结构;
		
			    2)统一的SSID命名规则;
		
			    3)统一的AP命名规则;
		
			    4)确定用户使用的接入认证方式和计费方式等;
		
			    5)统一的无线用户VLAN和IP地址规划。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9.8 网络应用规划
 - 下一节:20 通信网络系统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缩略语
 - 2.1 术语
 - 2.2 缩略语
 - 3 供配电系统
 - 3.1 一般规定
 - 3.2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 3.3 电源及供配电系统
 - 3.4 电压等级选择和电能质量
 - 3.5 负荷计算
 - 3.6 无功补偿
 - 4 变电所
 - 4.1 一般规定
 - 4.2 所址选择
 - 4.3 配电变压器选择
 - 4.4 主接线及电器选择
 - 4.5 变电所型式和布置
 - 4.6 35kV、20kV、10kV配电装置
 - 4.7 低压配电装置
 - 4.8 并联电力电容器装置
 - 4.9 所用电源及操作电源
 - 4.10 对土建专业的要求
 - 4.11 对暖通及给水排水专业的要求
 - 5 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电气测量
 - 5.1 一般规定
 - 5.2 继电保护的基本规定
 - 5.3 配电变压器保护
 - 5.4 20kV或10kV线路保护
 - 5.5 35kV线路保护
 - 5.6 35kV、20kV或10kV母线分段断路器保护
 - 5.7 并联电容器保护
 - 5.8 10kV异步电动机(电动机容量<2MW)保护
 - 5.9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 5.10 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与正常电源的切换
 - 5.11 数字式综合保护装置
 - 5.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5.13 二次回路
 - 5.14 中央信号装置
 - 5.15 电气测量
 - 5.16 电能计量
 - 6 自备电源
 - 6.1 自备柴油发电机组
 - 6.2 应急电源
 - 6.3 不间断电源
 - 7 低压配电
 - 7.1 一般规定
 - 7.2 低压配电系统
 - 7.3 特低电压配电
 - 7.4 导体选择
 - 7.5 低压电器的选择
 - 7.6 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
 - 7.7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击防护
 -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直敷布线
 - 8.3 刚性金属导管布线
 - 8.4 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
 - 8.5 电缆桥架布线
 - 8.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
 - 8.7 电力电缆布线
 - 8.8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
 - 8.9 耐火电缆和矿物绝缘电缆布线
 - 8.10 母线槽布线
 - 8.11 电气竖井内布线
 - 8.12 铝合金电缆布线
 - 8.13 照明母线槽布线
 - 9 常用设备电气装置
 - 9.1 一般规定
 - 9.2 电动机
 - 9.3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 9.4 自动旋转门、电动门、电动卷帘门和电动伸缩门窗
 - 9.5 舞台用电及放映设备
 - 9.6 医用设备
 - 9.7 交流充电桩
 - 9.8 其他用电设备
 - 10 电气照明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照明方式与种类
 - 10.3 照度水平与照明质量
 - 10.4 应急照明
 - 10.5 照明光源与灯具
 - 10.6 照明供电与控制
 - 10.7 景观照明
 - 11 民用建筑物防雷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 11.3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
 - 11.4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
 - 11.5 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 11.6 接闪器
 - 11.7 引下线
 - 11.8 接地网
 - 11.9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 11.10 防雷装置的材料要求
 - 12 电气装置接地和特殊场所的电气安全防护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交流电气装置接地的范围
 - 12.3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和接地电阻
 - 12.4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和基本要求
 - 12.5 接地装置
 - 12.6 通用用电设备接地
 - 12.7 保护等电位联结
 - 12.8 屏蔽接地及防静电接地
 - 12.9 智能化系统接地
 - 12.10 潮湿场所的安全防护
 - 13 建筑电气防火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系统设置
 - 13.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 13.4 消防设施联动控制设计
 - 13.5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
 - 13.6 消防应急照明系统设计
 - 13.7 系统供电
 - 13.8 线缆选择及敷设
 - 13.9 非消防负荷线缆与通信电缆的选择
 - 1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入侵报警系统
 - 14.3 视频监控系统
 - 14.4 出入口控制系统
 - 14.5 电子巡查系统
 - 14.6 停车库(场)管理系统
 - 14.7 楼宇对讲系统
 - 14.8 传输线路
 - 14.9 安防监控中心
 - 14.10 安防综合管理系统
 - 14.11 应急响应系统
 - 15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 15.1 一般规定
 - 15.2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原则
 - 15.3 有线电视系统接入
 - 15.4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 15.5 自设前端
 - 15.6 HFC 接入分配网
 - 15.7 IP接入分配网
 - 15.8 传输线路选择
 - 16 公共广播与厅堂扩声系统
 - 16.1 一般规定
 - 16.2 公共广播系统
 - 16.3 厅堂扩声系统
 - 16.4 设备选择
 - 16.5 设备布置
 - 16.6 线路及敷设
 - 16.7 控制室
 - 16.8 供电电源、防雷与接地
 - 17 呼叫信号和信息发布系统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呼叫信号系统设计
 - 17.3 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设计
 - 17.4 时钟系统设计
 - 17.5 设备选择及机房
 - 17.6 供电电源、 防雷与接地
 -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18.1 一般规定
 - 18.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18.3 管理网络层
 - 18.4 控制网络层
 - 18.5 现场网络层
 - 18.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软件
 - 18.7 现场仪表的选择
 - 18.8 冷热源系统监控
 - 18.9 空调及通风系统监控
 - 18.10 给水与排水系统监控
 - 18.11 供配电系统监测
 - 18.12 照明系统监控
 - 18.13 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监控
 - 18.14 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
 - 19 信息网络系统
 - 19.1 一般规定
 - 19.2 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 19.3 网络系统逻辑设计
 - 19.4 网络系统物理设计
 - 19.5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 19.6 网络服务器选择
 - 19.7 网络互联设计
 - 19.8 网络应用规划
 - 19.9 无线局域网络
 - 20 通信网络系统
 - 20.1 一般规定
 - 20.2 信息接入系统
 - 20.3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
 - 20.4 数字无线对讲系统
 - 20.5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 20.6 甚小口径卫星通信系统
 - 20.7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 20.8 会议系统
 - 20.9 多媒体教学系统
 - 21 综合布线系统
 - 21.1 一般规定
 - 21.2 系统设计
 - 21.3 系统配置
 - 21.4 系统指标
 - 21.5 设备间及电信间
 - 21.6 工作区设备
 - 21.7 线缆选择和敷设
 - 21.8 接地
 - 22 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卫生
 - 22.1 一般规定
 - 22.2 电磁环境卫生
 - 22.3 供配电系统的谐波防治
 - 22.4 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
 - 22.5 接地与等电位联结
 - 23 智能化系统机房
 - 23.1 一般规定
 - 23.2 机房设置
 - 23.3 机房设计与布置
 - 23.4 环境条件和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 23.5 机房供电、接地及防静电
 - 23.6 消防与安全
 - 24 建筑电气节能
 - 24.1 一般规定
 - 24.2 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
 - 24.3 电气照明的节能设计
 - 24.4 动力装置的节能设计
 - 24.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节能设计
 - 24.6 其他
 - 25 建筑电气绿色设计
 - 25.1 一般规定
 - 25.2 光伏发电系统
 - 25.3 导光设备
 - 25.4 能效监管系统
 - 26 弱电线路布线系统
 - 26.1 一般规定
 - 26.2 园区综合管道
 - 26.3 园区配线设施
 - 26.4 建筑物引入管
 - 26.5 建筑物内配线管网
 - 26.6 建筑物内配线设施
 - 附录A 民用建筑中各类建筑物的主要用电负荷分级
 - 附录B 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及可接受的年平均雷击次数的计算
 - B.1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
 - B.2 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及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计算
 - 附录C 浴盆和淋浴盆(间)区域的划分
 - 附录D 游泳池和戏水池区域的划分
 - 附录E 喷水池区域的划分
 - 附录F 声压级及扬声器所需功率计算
 - 附录 G 各类建筑物的混响时间推荐值及缆线规格计算与选择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