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1.4 车站与道路
11.4.1 地面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宜采用直线停靠方式;根据道路线性要求、机动车道布置、行车组织、上下客需求等情况,也可采用港湾停靠方式;
2 当线路沿道路两侧敷设时,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有分隔带的道路,可沿两者分隔带设置车站;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的道路,可沿人行道设置路侧式停靠站;
3 车站结合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布置时,该段人行道宽度缩减不应超过40%,并不得小于3m。
11.4.2 立交桥匝道出入口段及立体交叉坡道段不宜设置车站。
11.4.3 当布置轻轨车站而引起相邻行车道偏移时,应设置足够长度的过渡段,道路线形应满足相应道路等级的要求。过渡段长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的规定执行。
11.4.4 车站(含站亭)造型、外立面装修和设备安装应同时满足轻轨限界要求及道路建筑限界要求。
11.4.5 车站内各类乘客集散设施的通行能力应与道路上的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过街设施的通行能力相匹配。
11.4.6 车站立体过街设施应与城市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人行横道的规划相结合,过街通道宽度应同时满足车站过街客流量与道路行人过街流量的需求。
11.4.7 行人过街安全岛宜利用道路分隔带和轨道间地带进行布置。当安全岛宽度不够时,可将安全岛两侧人行横道错开设置,并应设置安全护栏。
    
      
1 车站宜采用直线停靠方式;根据道路线性要求、机动车道布置、行车组织、上下客需求等情况,也可采用港湾停靠方式;
2 当线路沿道路两侧敷设时,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有分隔带的道路,可沿两者分隔带设置车站;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的道路,可沿人行道设置路侧式停靠站;
3 车站结合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布置时,该段人行道宽度缩减不应超过40%,并不得小于3m。
11.4.2 立交桥匝道出入口段及立体交叉坡道段不宜设置车站。
11.4.3 当布置轻轨车站而引起相邻行车道偏移时,应设置足够长度的过渡段,道路线形应满足相应道路等级的要求。过渡段长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的规定执行。
11.4.4 车站(含站亭)造型、外立面装修和设备安装应同时满足轻轨限界要求及道路建筑限界要求。
11.4.5 车站内各类乘客集散设施的通行能力应与道路上的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过街设施的通行能力相匹配。
11.4.6 车站立体过街设施应与城市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人行横道的规划相结合,过街通道宽度应同时满足车站过街客流量与道路行人过街流量的需求。
11.4.7 行人过街安全岛宜利用道路分隔带和轨道间地带进行布置。当安全岛宽度不够时,可将安全岛两侧人行横道错开设置,并应设置安全护栏。
条文说明
    
	11.4.1 参见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第4.4.7条。
	11.4.4 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第3.4.2条规定道路建筑限界内不允许有任何物体侵入。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第3.0.9条规定对通行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双层客车或其他超长、超宽、超高特种车辆的道路,需要根据实际通行的车辆类型规定道路净高,并结合路网条件设置完善的交通管理和行车安全措施。
	11.4.5 车站过街设施需要综合考虑车站过街客流量与道路行人过街流量,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的规定设置。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1.3 线路与道路
 - 下一节:11.5 平交路口交通组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运营组织
 - 3.1 一般规定
 - 3.2 运营规模
 - 3.3 行车组织
 - 3.4 配线
 - 3.5 运营管理
 - 4 车辆
 - 4.1 一般规定
 - 4.2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
 - 4.3 车体
 - 4.4 转向架
 - 4.5 制动系统
 - 4.6 电气系统
 - 4.7 空调与供暖装置
 - 4.8 安全设施和应急措施
 - 4.9 控制和诊断系统
 - 4.10 通信与乘客信息系统
 - 5 限界
 - 5.1 一般规定
 - 5.2 基本参数
 - 5.3 设备限界
 - 5.4 建筑限界
 - 5.5 轨道区管线设备布置
 - 6 线路
 - 6.1 一般规定
 - 6.2 线路平面
 - 6.3 线路纵断面
 - 7 轨道
 - 7.1 一般规定
 - 7.2 基本技术参数
 - 7.3 轨道设备
 - 7.4 道床结构
 - 7.5 无缝线路
 - 7.6 轨道减振
 - 7.7 轨道安全及附属设备
 - 8 路基
 - 8.1 一般规定
 - 8.2 基床
 - 8.3 路堤
 - 8.4 路堑
 - 8.5 工后沉降
 - 8.6 路基变形观测
 - 8.7 路基防护
 - 9 车站建筑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面站
 - 9.3 站台
 - 9.4 站亭
 - 9.5 人行天桥和地道
 - 9.6 服务设施
 - 10 工程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区间桥涵结构
 - 10.3 车站结构
 - 11 交通组织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交通调查与客流预测
 - 11.3 线路与道路
 - 11.4 车站与道路
 - 11.5 平交路口交通组织
 - 11.6 平交路口信号控制
 - 11.7 交通衔接
 - 12 供电系统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外部电源
 - 12.3 中压供电网络
 - 12.4 牵引变电所与牵引充电站
 - 12.5 牵引网
 - 12.6 杂散电流腐蚀防护与接地
 - 13 机电设备
 - 13.1 一般规定
 - 13.2 通风空调与供暖
 - 13.3 给水与排水
 - 13.4 自动扶梯与电梯
 - 13.5 动力与照明
 - 14 运营监控系统
 - 14.1 一般规定
 - 14.2 正线道岔控制系统
 - 14.3 平交路口列车位置检测系统
 - 14.4 车场联锁系统
 - 14.5 运营调度指挥系统
 - 14.6 数据承载网络系统
 - 14.7 乘客信息系统
 - 14.8 视频监视系统
 - 14.9 信息化系统
 - 14.10 火灾自动报警及设备监控系统
 - 14.11 电力监控系统
 - 14.12 其他
 - 15 售检票系统
 - 15.1 一般规定
 - 15.2 票务管理模式
 - 15.3 系统构成
 - 15.4 系统功能
 - 15.5 其他
 - 16 运营调度中心
 - 16.1 一般规定
 - 16.2 选址及设置
 - 16.3 运营调度中心管理
 - 16.4 布置分区及要求
 - 16.5 建筑与结构
 - 16.6 附属设施
 - 17 车场
 - 17.1 一般规定
 - 17.2 车场的功能、规模及总平面布置
 - 17.3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
 - 17.4 车辆检修设施
 - 17.5 综合维修中心
 - 17.6 救援设施
 - 17.7 站场
 - 18 安全防护
 - 18.1 一般规定
 - 18.2 建筑防火
 - 18.3 防火设备
 - 18.4 防风
 - 18.5 防雪
 - 18.6 安防
 - 19 环境保护
 - 19.1 一般规定
 - 19.2 噪声与振动控制
 - 19.3 污水与废水处理
 - 20 景观
 - 20.1 一般规定
 - 20.2 桥梁
 - 20.3 车站
 - 20.4 架空接触网
 - 20.5 照明
 - 20.6 绿化
 - 附录A 接触网供电车辆限界图
 - 附录B 储能式供电车辆限界图
 - 附录C 曲线段设备限界几何加宽量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