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9 电气系统接地
8.9.1 水泥工厂电气接地系统的设计、接地导体的选择及其对接地电阻的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的有关规定。
8.9.2 水泥工厂电气系统接地应包括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电子设备接地和防静电接地。
8.9.3 水泥工厂自电力网受电的110kV电压级宜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大电流接地系统。
8.9.4 6kV~35kV电压级宜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
8.9.5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区域应设置专用接地网,并应成为变电站总结电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该设备区域专用接地网应由该设备制造厂提出详细设计要求。
8.9.6 厂区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宜采用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设备外露部分与中性线相连(TN)系统。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工程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由同一台发电机、同一台变压器或同一段母线向一个建筑物供电的低压配电系统,应采用同一种系统接地形式。建筑物以外的电气设备宜单独接地。
2 在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TN-C)或电源进线点前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电源进线点后中性线和保护线分开(TN-C-S)系统接地形式中,不得断开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PEN)线,不得装设断开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PEN)线的任何电器。
3 在电源进线点前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电源进线点后中性线和保护线分开(TN-C-S)系统接地形式中,应在由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TN-C)转为中性线和保护线分开(TN-S)系统的用户进线配电箱处,将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PEN)线分为保护线和中性线,分开后两者不得再合并。
4 在中性线和保护线分开(TN-S)系统接地形式中,中性线上不应装设只将中性线断开的电气器件;当需要断开中性线时,应装设相线和中性线一起切断的保护电器。
8.9.7 变电所内,不同用途、不同电压的电气设备宜共用同一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
8.9.8 全厂的共同接地装置应通过电缆隧道、电缆沟、电缆桥架中的接地干线、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低压电缆中的PE线连成电气通路,并应形成全厂接地网。
8.9.9 共同接地装置宜利用自然接地体,但不得利用输送易燃易爆物质的管道。自然接地体能够满足要求时,除变电所外,可不设人工接地体,但应校验自然接地体的热稳定。
8.9.10 低压电气装置采用接地故障保护时,建筑物内电气装置应采用保护总等电位联结系统。
    
      
8.9.2 水泥工厂电气系统接地应包括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电子设备接地和防静电接地。
8.9.3 水泥工厂自电力网受电的110kV电压级宜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大电流接地系统。
8.9.4 6kV~35kV电压级宜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
8.9.5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区域应设置专用接地网,并应成为变电站总结电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该设备区域专用接地网应由该设备制造厂提出详细设计要求。
8.9.6 厂区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宜采用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设备外露部分与中性线相连(TN)系统。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工程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由同一台发电机、同一台变压器或同一段母线向一个建筑物供电的低压配电系统,应采用同一种系统接地形式。建筑物以外的电气设备宜单独接地。
2 在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TN-C)或电源进线点前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电源进线点后中性线和保护线分开(TN-C-S)系统接地形式中,不得断开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PEN)线,不得装设断开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PEN)线的任何电器。
3 在电源进线点前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电源进线点后中性线和保护线分开(TN-C-S)系统接地形式中,应在由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TN-C)转为中性线和保护线分开(TN-S)系统的用户进线配电箱处,将中性线和保护线合一(PEN)线分为保护线和中性线,分开后两者不得再合并。
4 在中性线和保护线分开(TN-S)系统接地形式中,中性线上不应装设只将中性线断开的电气器件;当需要断开中性线时,应装设相线和中性线一起切断的保护电器。
8.9.7 变电所内,不同用途、不同电压的电气设备宜共用同一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
8.9.8 全厂的共同接地装置应通过电缆隧道、电缆沟、电缆桥架中的接地干线、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低压电缆中的PE线连成电气通路,并应形成全厂接地网。
8.9.9 共同接地装置宜利用自然接地体,但不得利用输送易燃易爆物质的管道。自然接地体能够满足要求时,除变电所外,可不设人工接地体,但应校验自然接地体的热稳定。
8.9.10 低压电气装置采用接地故障保护时,建筑物内电气装置应采用保护总等电位联结系统。
条文说明
    8.9.2 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功能性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和屏蔽接地等。接地对电力系统和电气装置的安全及其可靠运行,对操作、维护、运行人员的人身安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接地设计应严格遵循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8.9.3 水泥工厂110kV电压等级的接地方式要根据地区供电网的情况并与供电部门协商确定。
8.9.6 厂区低压电力网接地宜采用TN系统,这是根据水泥工厂多年实际运行经验作出的规定。TN系统有三种形式:即①TN-S系统,全系统的N线与PE线分开;②TN-C-S系统,PE线与N线是合在一起的,称为PEN线,但在某些用户端,PEN线分成PE线和N线,一旦分开,以下线路中,不能再合并;③TN-C系统,PE线和N线一直是合一的。
三种接地系统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对于一个工程采用何种形式,应根据工程特点、负荷性质、工程投资等情况,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8.9.9 自然接地体指水管、电缆外皮、金属结构等。
8.9.3 水泥工厂110kV电压等级的接地方式要根据地区供电网的情况并与供电部门协商确定。
8.9.6 厂区低压电力网接地宜采用TN系统,这是根据水泥工厂多年实际运行经验作出的规定。TN系统有三种形式:即①TN-S系统,全系统的N线与PE线分开;②TN-C-S系统,PE线与N线是合在一起的,称为PEN线,但在某些用户端,PEN线分成PE线和N线,一旦分开,以下线路中,不能再合并;③TN-C系统,PE线和N线一直是合一的。
三种接地系统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对于一个工程采用何种形式,应根据工程特点、负荷性质、工程投资等情况,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8.9.9 自然接地体指水管、电缆外皮、金属结构等。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8 防雷保护
 - 下一节:8.10 生产过程自动化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厂址选择及总体规划
 - 4.1 厂址选择
 - 4.2 厂址选择
 - 4.3 土地利用规划
 - 5 原料与燃料
 - 5.1 原料与燃料
 - 5.2 原料
 - 5.3 煅烧用燃料
 - 5.4 调凝剂
 - 5.5 混合材料
 - 5.6 配料设计
 - 5.7 原料、燃料工艺性能试验
 - 5.8 原料、燃料综合利用
 - 5.9 废弃物的利用
 - 6 生产工艺
 - 6.1 一般规定
 - 6.2 物料破碎
 - 6.3 原料、燃料预均及储存
 - 6.4 协同处置废弃物
 - 6.5 原料粉磨
 - 6.6 生料均化、储存及入窑
 - 6.7 煤粉制备
 - 6.8 熟料烧成
 - 6.9 熟料、混合材料、石膏储存及输送
 - 6.10 水泥粉磨
 - 6.11 水泥储存
 - 6.12 水泥包装、成品堆存及水泥散装
 - 6.13 物料烘干
 - 6.14 脱硝系统
 - 6.15 压缩空气站
 - 6.16 压缩空气管道
 - 6.17 化验室
 - 6.18 耐火材料
 - 6.19 工艺计量与测量
 - 7 总图运输
 - 7.1 总平面设计
 - 7.2 交通运输
 - 7.3 竖向设计
 - 7.4 土(石)方工程
 - 7.5 雨水排除
 - 7.6 防洪工程
 - 7.7 管线综合布置
 - 7.8 绿化设计
 - 8 电气及自动化
 - 8.1 一般规定
 - 8.2 供配电系统
 - 8.3 35kV~110kV总降压站
 - 8.4 6kV~10kV配电站及车间变电所
 - 8.5 厂区配电线路
 - 8.6 车间配电及拖动控制
 - 8.7 照明
 - 8.8 防雷保护
 - 8.9 电气系统接地
 - 8.10 生产过程自动化
 - 8.11 控制室
 - 8.12 仪表
 - 8.13 电缆及抗干扰
 - 8.14 自动化系统接地
 - 8.15 建筑智能化及消防报警系统
 - 8.16 管理信息系统
 - 9 建筑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生产车间与辅助车间
 - 9.3 辅助用室、生产管理及生活建筑
 - 9.4 建筑构造设计
 - 9.5 主要结构选型
 - 9.6 结构布置
 - 9.7 设计荷载
 - 9.8 结构计算
 - 10 给水与排水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给水
 - 10.3 排水
 - 10.4 车间给水与排水
 - 10.5 消防及消防用水
 - 10.6 节水设计
 - 11 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供热
 - 11.3 通风
 - 11.4 空气调节
 - 12 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机修车间装备
 - 12.3 机修车间布置
 - 12.4 机修车间厂房
 - 12.5 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6 自动化仪表维修
 - 13 余热利用
 - 14 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厂区道路安全
 - 14.3 生产和设备安全
 - 14.4 建筑安全
 - 14.5 电气设备安全
 - 14.6 职业病防护
 - 14.7 安全警示标志
 - 附录A 水泥工厂建(构)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及防火间距
 - 附录B 水泥工厂厂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 附录C 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D 地下管线、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E 地下管线之间或与铁路、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
 - 附录F 结构设计中物料的物理特性参数
 - 附录G 水泥工厂建筑物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湿度
 - 附录H 水泥工厂建筑物通风换气次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