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3 竖向设计
7.3.1 竖向设计应与总平面设计同时进行。竖向设计方案中,厂内外交通运输、工艺流程、远近期发展规划、建(构)筑物基础、雨水排除及土石方量平衡应结合洪(潮、内涝)水位、水文、工程地质、地形地物及气象等因素综合确定。
7.3.2 竖向设计有高边坡填、挖方时,对可能失稳的边坡及相邻地段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勘察、试验、观测和分析计算,并应作出稳定性评价,同时应对人工边坡提出开挖、填坡坡角;对失稳的边坡应提出防护处理措施。
7.3.3 厂区不应被洪水、潮水及内涝水淹浸。场地设计标高应符合本规范第4.1.8条的规定。
7.3.4 厂内外铁路、道路及排水设施等标高的连接,铁路标高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Ⅲ、Ⅳ级铁路设计规范》GB 50012的有关规定。厂区出入口道路路面标高宜高于厂外道路路面标高,并应连接平顺。
7.3.5 工业厂房室内地坪标高宜高出室外地坪标高0.20m,民用建筑室内地坪标高宜高出室外地坪标高0.30m~0.60m。
7.3.6 竖向设计应采用平坡式或阶梯式。当建设场地较为平坦、自然地面横坡坡度在3%以下时,宜采用平坡式布置;当自然地面横坡坡度大于5%时,应作阶梯式布置。台阶的划分应与厂区功能分区一致。
7.3.7 阶梯式竖向设计,台阶的长边应平行地形等高线布置;台阶的宽度应根据建筑红线、道路、管线、绿化、地形、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台阶的高度宜为3m~6m,两台阶之间宜用挡土墙连接。
7.3.8 竖向设计台阶阶顶至建筑物的距离应根据建筑物基础大小、形式及埋深与土壤条件计算确定,且不得小于2.5m。台阶坡脚至建筑物的距离应满足通风、采光、排水及开挖基槽对边坡或挡土墙的稳定性要求。建筑为朝阳面时,该距离不宜小于台阶高度的1.15倍,且不应小于2m;建筑为朝阴面时,该距离不应小于2m。每个台阶内部应满足联络道路、车间引道、工程管线、排水系统等的布置要求,各建筑地面应设置排水坡。
7.3.9 竖向设计宜采用设计标高、坡向表示法,应标注所有场地特征点、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及排水坡向,并应满足施工时的可操作性。
7.3.10 当挡土墙高度小于10m时,可采用浆砌块石结构,也可采用毛石混凝土结构,当大于或等于10m时,应根据地基和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设计墙体结构。
    
      
7.3.2 竖向设计有高边坡填、挖方时,对可能失稳的边坡及相邻地段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勘察、试验、观测和分析计算,并应作出稳定性评价,同时应对人工边坡提出开挖、填坡坡角;对失稳的边坡应提出防护处理措施。
7.3.3 厂区不应被洪水、潮水及内涝水淹浸。场地设计标高应符合本规范第4.1.8条的规定。
7.3.4 厂内外铁路、道路及排水设施等标高的连接,铁路标高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Ⅲ、Ⅳ级铁路设计规范》GB 50012的有关规定。厂区出入口道路路面标高宜高于厂外道路路面标高,并应连接平顺。
7.3.5 工业厂房室内地坪标高宜高出室外地坪标高0.20m,民用建筑室内地坪标高宜高出室外地坪标高0.30m~0.60m。
7.3.6 竖向设计应采用平坡式或阶梯式。当建设场地较为平坦、自然地面横坡坡度在3%以下时,宜采用平坡式布置;当自然地面横坡坡度大于5%时,应作阶梯式布置。台阶的划分应与厂区功能分区一致。
7.3.7 阶梯式竖向设计,台阶的长边应平行地形等高线布置;台阶的宽度应根据建筑红线、道路、管线、绿化、地形、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台阶的高度宜为3m~6m,两台阶之间宜用挡土墙连接。
7.3.8 竖向设计台阶阶顶至建筑物的距离应根据建筑物基础大小、形式及埋深与土壤条件计算确定,且不得小于2.5m。台阶坡脚至建筑物的距离应满足通风、采光、排水及开挖基槽对边坡或挡土墙的稳定性要求。建筑为朝阳面时,该距离不宜小于台阶高度的1.15倍,且不应小于2m;建筑为朝阴面时,该距离不应小于2m。每个台阶内部应满足联络道路、车间引道、工程管线、排水系统等的布置要求,各建筑地面应设置排水坡。
7.3.9 竖向设计宜采用设计标高、坡向表示法,应标注所有场地特征点、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及排水坡向,并应满足施工时的可操作性。
7.3.10 当挡土墙高度小于10m时,可采用浆砌块石结构,也可采用毛石混凝土结构,当大于或等于10m时,应根据地基和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设计墙体结构。
条文说明
    7.3.1 本条是竖向设计的原则。竖向设计是总图运输设计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而涉及的范围又很广,因此在设计时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7.3.2 竖向设计中,对大于10m的高边坡挖方的处理一定要慎重。根据信息反馈,由于设计挡墙或护坡缺乏相应的基础资料,设计有一定难度,为此要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作为设计依据。
7.3.3 本条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制订。
7.3.4 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制订。竖向设计经济合理,可以避免造成厂区土方和挡土墙等工程量加大,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特别是当厂外铁路、道路由外单位设计,互提资料尤应准确及时,避免脱节错位。
7.3.5 本条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制订。增加了对民用建筑室内地坪标高的规定。
7.3.6 竖向设计形式选择主要依地形复杂程度而定。当建设场地坡度在3%~5%、工程地质较好、边坡较稳定并以机械施工时,应作经济比较来决定采用平坡式或阶梯式。
7.3.7 台阶间用挡土墙连接是为了避免自然放坡占地。
7.3.8 本条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制定。排水坡坡度要适当,确保不积水也不冲刷。
7.3.9、7.3.10 这两条为水泥工厂常规作法,也是经验的总结。
7.3.2 竖向设计中,对大于10m的高边坡挖方的处理一定要慎重。根据信息反馈,由于设计挡墙或护坡缺乏相应的基础资料,设计有一定难度,为此要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作为设计依据。
7.3.3 本条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制订。
7.3.4 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制订。竖向设计经济合理,可以避免造成厂区土方和挡土墙等工程量加大,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特别是当厂外铁路、道路由外单位设计,互提资料尤应准确及时,避免脱节错位。
7.3.5 本条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制订。增加了对民用建筑室内地坪标高的规定。
7.3.6 竖向设计形式选择主要依地形复杂程度而定。当建设场地坡度在3%~5%、工程地质较好、边坡较稳定并以机械施工时,应作经济比较来决定采用平坡式或阶梯式。
7.3.7 台阶间用挡土墙连接是为了避免自然放坡占地。
7.3.8 本条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制定。排水坡坡度要适当,确保不积水也不冲刷。
7.3.9、7.3.10 这两条为水泥工厂常规作法,也是经验的总结。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2 交通运输
 - 下一节:7.4 土(石)方工程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厂址选择及总体规划
 - 4.1 厂址选择
 - 4.2 厂址选择
 - 4.3 土地利用规划
 - 5 原料与燃料
 - 5.1 原料与燃料
 - 5.2 原料
 - 5.3 煅烧用燃料
 - 5.4 调凝剂
 - 5.5 混合材料
 - 5.6 配料设计
 - 5.7 原料、燃料工艺性能试验
 - 5.8 原料、燃料综合利用
 - 5.9 废弃物的利用
 - 6 生产工艺
 - 6.1 一般规定
 - 6.2 物料破碎
 - 6.3 原料、燃料预均及储存
 - 6.4 协同处置废弃物
 - 6.5 原料粉磨
 - 6.6 生料均化、储存及入窑
 - 6.7 煤粉制备
 - 6.8 熟料烧成
 - 6.9 熟料、混合材料、石膏储存及输送
 - 6.10 水泥粉磨
 - 6.11 水泥储存
 - 6.12 水泥包装、成品堆存及水泥散装
 - 6.13 物料烘干
 - 6.14 脱硝系统
 - 6.15 压缩空气站
 - 6.16 压缩空气管道
 - 6.17 化验室
 - 6.18 耐火材料
 - 6.19 工艺计量与测量
 - 7 总图运输
 - 7.1 总平面设计
 - 7.2 交通运输
 - 7.3 竖向设计
 - 7.4 土(石)方工程
 - 7.5 雨水排除
 - 7.6 防洪工程
 - 7.7 管线综合布置
 - 7.8 绿化设计
 - 8 电气及自动化
 - 8.1 一般规定
 - 8.2 供配电系统
 - 8.3 35kV~110kV总降压站
 - 8.4 6kV~10kV配电站及车间变电所
 - 8.5 厂区配电线路
 - 8.6 车间配电及拖动控制
 - 8.7 照明
 - 8.8 防雷保护
 - 8.9 电气系统接地
 - 8.10 生产过程自动化
 - 8.11 控制室
 - 8.12 仪表
 - 8.13 电缆及抗干扰
 - 8.14 自动化系统接地
 - 8.15 建筑智能化及消防报警系统
 - 8.16 管理信息系统
 - 9 建筑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生产车间与辅助车间
 - 9.3 辅助用室、生产管理及生活建筑
 - 9.4 建筑构造设计
 - 9.5 主要结构选型
 - 9.6 结构布置
 - 9.7 设计荷载
 - 9.8 结构计算
 - 10 给水与排水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给水
 - 10.3 排水
 - 10.4 车间给水与排水
 - 10.5 消防及消防用水
 - 10.6 节水设计
 - 11 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供热
 - 11.3 通风
 - 11.4 空气调节
 - 12 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机修车间装备
 - 12.3 机修车间布置
 - 12.4 机修车间厂房
 - 12.5 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6 自动化仪表维修
 - 13 余热利用
 - 14 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厂区道路安全
 - 14.3 生产和设备安全
 - 14.4 建筑安全
 - 14.5 电气设备安全
 - 14.6 职业病防护
 - 14.7 安全警示标志
 - 附录A 水泥工厂建(构)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及防火间距
 - 附录B 水泥工厂厂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 附录C 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D 地下管线、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E 地下管线之间或与铁路、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
 - 附录F 结构设计中物料的物理特性参数
 - 附录G 水泥工厂建筑物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湿度
 - 附录H 水泥工厂建筑物通风换气次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