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9 熟料、混合材料、石膏储存及输送
6.9.1 熟料输送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熟料输送机的能力应满足窑生产的需要,并应根据熟料来料的不均衡性进行选型;
2 自冷却机到熟料库的熟料输送机宜采用链斗输送机、槽式(链板)输送机、链式输送机等;
3 熟料输送机地坑应采取通风和防水措施;
4 在熟料输送机进料处应采取收尘措施;在转运点和入熟料库的下料处,应设置收尘器;
5 熟料输送系统宜设取样装置或预留取样装置位置。
6.9.2 储存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熟料应采用圆库储存;
2 石膏及块状混合材料宜采用堆棚储存;
3 粉煤灰等干粉状混合材应采用圆库储存。
6.9.3 储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库的规格、个数应根据生产规模及物料储存期要求确定;
2 熟料储存可设生烧料储库;
3 圆库卸料口的设置应保证储库的自然卸空率不低于85%;
4 熟料的卸料设备宜选用扇形阀门;卸料量有计量配料要求时,应选用定量给料机;
5 储库出料口与卸料设备间宜设置闸门,卸料设备的下料应降低落差;
6 熟料出库输送设备宜选用耐热胶带输送机;
7 熟料、混合材料、石膏储库的库顶及库底应设置防尘和收尘设施;
8 圆库卸料输送地沟应设置通风换气设施和安全出口;
9 有熟料外运的工厂宜单独设置熟料出库装车系统;
10 易被熟料颗粒冲刷的工艺非标准件、阀门等部件,应采取防磨损和降噪声措施。
    
      
1 熟料输送机的能力应满足窑生产的需要,并应根据熟料来料的不均衡性进行选型;
2 自冷却机到熟料库的熟料输送机宜采用链斗输送机、槽式(链板)输送机、链式输送机等;
3 熟料输送机地坑应采取通风和防水措施;
4 在熟料输送机进料处应采取收尘措施;在转运点和入熟料库的下料处,应设置收尘器;
5 熟料输送系统宜设取样装置或预留取样装置位置。
6.9.2 储存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熟料应采用圆库储存;
2 石膏及块状混合材料宜采用堆棚储存;
3 粉煤灰等干粉状混合材应采用圆库储存。
6.9.3 储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库的规格、个数应根据生产规模及物料储存期要求确定;
2 熟料储存可设生烧料储库;
3 圆库卸料口的设置应保证储库的自然卸空率不低于85%;
4 熟料的卸料设备宜选用扇形阀门;卸料量有计量配料要求时,应选用定量给料机;
5 储库出料口与卸料设备间宜设置闸门,卸料设备的下料应降低落差;
6 熟料出库输送设备宜选用耐热胶带输送机;
7 熟料、混合材料、石膏储库的库顶及库底应设置防尘和收尘设施;
8 圆库卸料输送地沟应设置通风换气设施和安全出口;
9 有熟料外运的工厂宜单独设置熟料出库装车系统;
10 易被熟料颗粒冲刷的工艺非标准件、阀门等部件,应采取防磨损和降噪声措施。
条文说明
    6.9.1 本条对熟料输送系统设计作了几点规定。
1 由于出窑熟料量的波动及垮窑皮等因素,送入输送机的物料量是不稳定的,因此输送机的能力应有富余量。
2 出篦式冷却机的熟料温度虽然在环境温度加65℃以下,但当有大块或垮窑皮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出冷却机熟料温度会大大超过,有时会出现红料,因此熟料输送机应满足窑在不正常时温度的情况。
3 熟料输送机地坑内温度高,操作条件差,应加强散热通风。
4 熟料输送应设有收尘设施,改善工作环境,防止生产损失。
6.9.2 本条对储库方式作了规定。
1 熟料适宜储存在圆库中,封闭性较好,鉴于帐篷库、长型堆场和联合储库容积大、密封不严,易造成粉尘飞扬难于处理,对环境污染较严重,且占地面积大,卸空率低,影响操作工人身心健康,因此不推荐使用。
2 水泥生产用石膏一般运距大,块度较大,由于外购运输的条件,为满足生产要求需要较长的储存期,故石膏采用堆棚储存方式。破碎后石膏可采用储库储存。目前广泛使用的工业副产品石膏,因水分大,宜在堆棚中储存。
3 混合材料的品种繁多,物理性能各异,用量变化也大,综合考虑投资、环保等因素,粒状湿混合材料宜采用堆棚储存;粒状干混合材宜采用圆库储存。
6.9.3 本条对储库的设计作出了规定。
1 在熟料、混合材、石膏的储存方式确定后,其储库的规格、个数按生产规模及物料储存期要求经计算后即可确定。
5 储库出料口与卸料设备之间设置闸门是必要的,为卸料设备的检修及更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 出库熟料的输送宜选用胶带输送机,既经济又可靠,但由于熟料温度可能偏高,因此应选用耐热胶带。适当降低胶带输送机的带速,还可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10 因为熟料磨蚀性非常高,因此容易被熟料颗粒冲刷的工艺非标准件、阀门等,应采取有效的防磨损措施。
1 由于出窑熟料量的波动及垮窑皮等因素,送入输送机的物料量是不稳定的,因此输送机的能力应有富余量。
2 出篦式冷却机的熟料温度虽然在环境温度加65℃以下,但当有大块或垮窑皮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出冷却机熟料温度会大大超过,有时会出现红料,因此熟料输送机应满足窑在不正常时温度的情况。
3 熟料输送机地坑内温度高,操作条件差,应加强散热通风。
4 熟料输送应设有收尘设施,改善工作环境,防止生产损失。
6.9.2 本条对储库方式作了规定。
1 熟料适宜储存在圆库中,封闭性较好,鉴于帐篷库、长型堆场和联合储库容积大、密封不严,易造成粉尘飞扬难于处理,对环境污染较严重,且占地面积大,卸空率低,影响操作工人身心健康,因此不推荐使用。
2 水泥生产用石膏一般运距大,块度较大,由于外购运输的条件,为满足生产要求需要较长的储存期,故石膏采用堆棚储存方式。破碎后石膏可采用储库储存。目前广泛使用的工业副产品石膏,因水分大,宜在堆棚中储存。
3 混合材料的品种繁多,物理性能各异,用量变化也大,综合考虑投资、环保等因素,粒状湿混合材料宜采用堆棚储存;粒状干混合材宜采用圆库储存。
6.9.3 本条对储库的设计作出了规定。
1 在熟料、混合材、石膏的储存方式确定后,其储库的规格、个数按生产规模及物料储存期要求经计算后即可确定。
5 储库出料口与卸料设备之间设置闸门是必要的,为卸料设备的检修及更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 出库熟料的输送宜选用胶带输送机,既经济又可靠,但由于熟料温度可能偏高,因此应选用耐热胶带。适当降低胶带输送机的带速,还可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10 因为熟料磨蚀性非常高,因此容易被熟料颗粒冲刷的工艺非标准件、阀门等,应采取有效的防磨损措施。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厂址选择及总体规划
 - 4.1 厂址选择
 - 4.2 厂址选择
 - 4.3 土地利用规划
 - 5 原料与燃料
 - 5.1 原料与燃料
 - 5.2 原料
 - 5.3 煅烧用燃料
 - 5.4 调凝剂
 - 5.5 混合材料
 - 5.6 配料设计
 - 5.7 原料、燃料工艺性能试验
 - 5.8 原料、燃料综合利用
 - 5.9 废弃物的利用
 - 6 生产工艺
 - 6.1 一般规定
 - 6.2 物料破碎
 - 6.3 原料、燃料预均及储存
 - 6.4 协同处置废弃物
 - 6.5 原料粉磨
 - 6.6 生料均化、储存及入窑
 - 6.7 煤粉制备
 - 6.8 熟料烧成
 - 6.9 熟料、混合材料、石膏储存及输送
 - 6.10 水泥粉磨
 - 6.11 水泥储存
 - 6.12 水泥包装、成品堆存及水泥散装
 - 6.13 物料烘干
 - 6.14 脱硝系统
 - 6.15 压缩空气站
 - 6.16 压缩空气管道
 - 6.17 化验室
 - 6.18 耐火材料
 - 6.19 工艺计量与测量
 - 7 总图运输
 - 7.1 总平面设计
 - 7.2 交通运输
 - 7.3 竖向设计
 - 7.4 土(石)方工程
 - 7.5 雨水排除
 - 7.6 防洪工程
 - 7.7 管线综合布置
 - 7.8 绿化设计
 - 8 电气及自动化
 - 8.1 一般规定
 - 8.2 供配电系统
 - 8.3 35kV~110kV总降压站
 - 8.4 6kV~10kV配电站及车间变电所
 - 8.5 厂区配电线路
 - 8.6 车间配电及拖动控制
 - 8.7 照明
 - 8.8 防雷保护
 - 8.9 电气系统接地
 - 8.10 生产过程自动化
 - 8.11 控制室
 - 8.12 仪表
 - 8.13 电缆及抗干扰
 - 8.14 自动化系统接地
 - 8.15 建筑智能化及消防报警系统
 - 8.16 管理信息系统
 - 9 建筑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生产车间与辅助车间
 - 9.3 辅助用室、生产管理及生活建筑
 - 9.4 建筑构造设计
 - 9.5 主要结构选型
 - 9.6 结构布置
 - 9.7 设计荷载
 - 9.8 结构计算
 - 10 给水与排水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给水
 - 10.3 排水
 - 10.4 车间给水与排水
 - 10.5 消防及消防用水
 - 10.6 节水设计
 - 11 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供热
 - 11.3 通风
 - 11.4 空气调节
 - 12 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机修车间装备
 - 12.3 机修车间布置
 - 12.4 机修车间厂房
 - 12.5 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6 自动化仪表维修
 - 13 余热利用
 - 14 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厂区道路安全
 - 14.3 生产和设备安全
 - 14.4 建筑安全
 - 14.5 电气设备安全
 - 14.6 职业病防护
 - 14.7 安全警示标志
 - 附录A 水泥工厂建(构)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及防火间距
 - 附录B 水泥工厂厂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 附录C 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D 地下管线、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E 地下管线之间或与铁路、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
 - 附录F 结构设计中物料的物理特性参数
 - 附录G 水泥工厂建筑物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湿度
 - 附录H 水泥工厂建筑物通风换气次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