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2 水泵
	7.2.1 水泵日常保养项目、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及时补充轴承内的润滑油剂,对使用润滑油的水泵,应保证油位正常,并定期检测油质变化情况,必要时换用新油。
	    2 根据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填料压盖松紧度。
	    3 根据填料磨损情况应及时更换填料;当更换填料时,每根相邻填料接口应错开大于90°,水封管应对准水封环,最外层填料开口应向下。
	    4 当使用软填料密封时,根据使用情况随时添加填料,防止泄漏。
	    5 监测机泵振动,超标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6 定期检查电动阀门的限位开关、手动与电动的连锁装置。
	    7 检查、调整、更换阀门填料,做到不漏水,无油污、无锈迹。
	    8 设备外露零部件应做到防腐有效,无锈蚀、不漏油、不漏水、不漏电、真空管道不漏气。
	    9 设备铭牌标志应清楚。
	7.2.2 水泵定期维护项目、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根据运行的技术状态监测数据确定检修项目,也可按周期进行预防性检查,对有问题的零部件进行修理或更换。
	    2 当解体更换主要零部件时,应达到大修质量标准。
	7.2.3 水泵大修理项目、内容、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泵壳或导流壳、叶轮的检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去除积垢、铁锈,非加工面可涂无毒耐水防锈涂层;
	        2) 冷却水孔、压力表孔、排气孔畅通;
	        3) 当壳壁或导叶蚀损厚度超过原壁厚1/3时,应修补或更换;
	        4) 外形与配合公差应符合图纸技术要求:长轴深井泵叶轮导流壳过流部位尺寸偏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长轴离心深井泵技术条件》JB/T 443的规定;潜水泵叶轮导流壳过流部位尺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井用潜水泵技术条件》GB/T 2817的规定;
	        5) 当叶轮修复后或更换叶轮时,应做静平衡试验,叶轮最大直径上的静平衡允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单级单吸清水离心泵技术条件》GB 5657的规定;
	        6) 去除静不平衡重量时,应磨削均匀、保持平滑,最大磨削厚度不大于原盖板厚度的1/3;
	        7) 闭式叶轮与轴配合公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GB 1801中H8/h7配合要求;
	        8) 半开式叶轮与锥形套的锥度应相符,接触面积不应小于配合面积的60%;
	        9) 闭式叶轮密封环与叶轮配合的运转间隙,单级双吸离心水泵应符合表7.2.3-1规定,长轴深井泵和井用潜水泵应符合表7.2.3-2规定;当磨损超过表中规定间隙50%以上时,应更换密封环;
表7.2.3-1 单级双吸离心水泵叶轮密封环与叶轮配合的允许间隙(mm)
	
	表7.2.3-2 长轴深井泵和井用潜水泵叶轮密封环与叶轮配合的允许间隙(mm)
	
	10) 闭式叶轮键槽应完整、清洁、无锈蚀,槽与键的公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平键 键槽的剖面尺寸》GB/T 1095和《普通型平键》GB/T 1096的规定;
	        11) 长轴深井泵、井用潜水泵叶轮在轴上的装配应符合说明书的要求。
	    2 泵轴的检查、修整、更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泵轴光洁、无残损、丝扣无锈蚀;
	        2) 与轴承配合处表面粗糙度不低于1.6μm;
	        3) 卧式泵、轴流泵、混流泵泵轴径向跳动允许公差小于0.02mm;
	        4) 当镀铬泵轴、传动轴的镀铬层脱落或磨损严重时,应更换;
	        5) 对长轴深井泵的每根泵轴,均应测量径向全跳动偏差,并符合表7.2.3-3的规定;
	        6) 各类泵轴两端面应平整,中心孔完好,运输中应保护轴头丝扣并防止弯曲变形;
	表7.2.3-3 长轴深井泵泵轴径向全跳动允许偏差(mm)
	
	7) 非加工配合面应涂无毒、耐水防锈涂层。
	    3 滑动巴氏合金轴承的检查、修整、更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检查有无裂纹和斑点;
	        2) 轴承应磨损均匀、无显著划痕,轴间隙应在允许范围内;
	        3) 对局部损坏部位的修复应严格掌握修补工艺,在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方可进行;
	        4) 大修加工后应进行刮研,在负荷面60°±5°范围内应达到每平方厘米不少于2个接触点;
	        5) 轴承与轴的间隙在检修前后均应精确测量并记录;
	        6) 轴承与轴间隙应符合表7.2.3-4和表7.2.3-5的规定。
	表7.2.3-4 套筒式轴承与轴间隙(mm)
	
	表7.2.3-5 分解式轴承与轴间隙(mm)
	
	4 滚动轴承的检查、修整、更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外座圈、滚道、滚动体、保持架应无残损磨蚀;
	        2) 当滚道有麻坑、保持架磨损、滚动体破碎或有麻点时,应更换;
	        3) 当过热变色时,应更换;
	        4) 当径向摆动超标时,应更换;
	        5) 长轴深井泵、井用潜水泵、轴流泵橡胶轴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长轴离心深井泵技术条件》JB/T 443的规定。
	    5 轴套的检查、修整、更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检测轴套外径磨损情况,保持光洁、无残损,并作记录;
	        2) 轴套、轴、锁紧螺母相配合的螺纹应完好,配合间隙应适当;
	        3) 轴套与泵轴的配合公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GB 1801中H8/h7配合公差要求;
	        4) 轴套键槽应完好,键槽公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平键 键槽的剖面尺寸》GB/T 1095和《普通型平键》GB/T 1096的规定;
	        5) 轴套与压母丝扣应完好,配合间隙应适当。
	    6 弹性圈柱销联轴器的检查,修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面应光洁、无残损;
	        2) 联轴器与轴配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GB 1801中K7/h6配合公差要求;
	        3) 电机联轴器与水泵的联轴器之间的间距及两轮缘上下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3-6规定;
	表7.2.3-6 联轴器间距允许公差(mm)
	
	4) 对较大型机泵,应在运行中实测电机轴线升高值,并予以调整,保证电机和水泵在运行中达到同心;
	        5) 水泵联轴器与电机联轴器外径应相同,轮缘对轴的跳动偏差应小于0.05mm;
	        6) 其他联轴器应按说明书及图纸要求检修;
	        7) 长轴深井泵、井用潜水泵的扬水管法兰或丝扣应完好,管内外除锈后应涂无毒、耐水防锈涂层。
	7.2.4 水泵大修后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修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检修中发现的问题、修复的主要内容和更换零件明细表;
	        2) 关键部件和电气设备检修记录;
	        3) 填装的润滑剂牌号;
	        4) 因故未能解决的问题;
	        5) 有关技术参数。
	    2 应测定压力、真空度、流量、电流、电压、功率、温度等,并对机组运行效率作出评价。
	    3 卧式离心泵、混流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方法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B/T 8097的规定;
	        2) 泵的振动级别评价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B/T 8097的有关规定,大修后的水泵振动验收标准不应低于上述标准中的C级;
	        3) 测试记录应分别记录振动速度和最大位移两种参数;
	        4) 当振动超过标准规定时,应查找原因并修复。
	    4 长轴深井泵和井用潜水泵的振动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振动测量方法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B/T 8097的规定;
	        2) 泵的振动级别评价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B/T 8097的规定,验收标准应为第二类的C级。
	    5 机泵及附属设备密封应无漏水、漏气、漏油现象。
	    6 长轴深井泵、轴流泵运行前,应测定叶轮与导流壳及喇叭管的间隙。深井泵试车前,应将间隙调大一些,试运行后,应将间隙调小一些,最后间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闭式叶轮长轴深井泵调整后,叶轮上下口与导流壳两侧密封环间隙应一致;
	        2) 半开式叶轮与导流壳的间隙宜在(0.2~0.5)mm之间;
	        3) 轴流泵的间隙应根据说明书的要求调整。
	    7 应测试运行中轴承的润滑、声音、滑动轴承油位及带油环的带油情况,并观测轴承温升。
7.2.3 对本条说明如下:
第1款第 7) 项规定了闭式叶轮与轴配合公差应符合《公差与配合》GB 1801中H8/h7配合要求,故各供水厂均应按国家标准将本厂不同直径的叶轮、泵轴的公差要求列出表格以便检查人员掌握执行。
第1款第10) 项规定了键、键槽公差应符合《平键 键槽的剖面尺寸》GB/T 1095、《普通型平键》GB/T 1096的规定,其配合松紧程度,可按上述规定中“一般键联结”松紧程度要求。
第5款第 3) 项规定了轴套与泵轴的配合公差应符合《公差与配合》GB 1801中H8/h7配合公差要求。各供水厂可根据本规定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自行列表以便检修人员检修时掌握。
7.2.4 对本条第1、2款说明如下:
1 本款规定了大修后应具有5个方面的检修记录。这主要是从检修记录的数据判断设备在检修后达到的水平,并为掌握各种零部件的更换周期,做好备件的储备管理,以及为经济核算提供有用的资料,也为下次检修提供依据。
2 本款规定了大修后应检测的有关参数,从检测的参数可以看出检修后的质量。通过检测的数据和检修前的数据对比,可清楚地了解检修前问题解决如何,检修后设备的技术性能是否得到了恢复和提高,还可为下次检修和进行技术状态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水质监测
 - 2.1 一般规定
 - 2.2 原水
 - 2.3 净化工序水
 - 2.4 水质检验项目和频率
 - 2.5 检验方法
 - 2.6 在线监测
 - 2.7 净水药剂及材料
 - 2.8 质量控制
 - 3 制水生产工艺
 - 3.1 一般规定
 - 3.2 质量控制
 - 4 供水设施运行
 - 4.1 取水口
 - 4.2 原水输水管线
 - 4.3 预处理
 - 4.4 加药和消毒
 - 4.5 混合、絮凝
 - 4.6 沉淀
 - 4.7 澄清池
 - 4.8 普通滤池
 - 4.9 臭氧接触池
 - 4.10 活性炭滤池
 - 4.11 臭氧系统
 - 4.12 臭氧发生器气源系统
 - 4.13 清水池
 - 4.14 污泥处理系统
 - 4.15 地下水处理系统
 - 4.16 厂级调度
 - 5 供水设备运行
 - 5.1 水泵
 - 5.2 电动机
 - 5.3 变压器
 - 5.4 配电装置
 - 5.5 低压配电装置
 - 5.6 防雷保护装置
 - 5.7 电力电缆
 - 5.8 10kV及其以下架空电力线路
 - 5.9 室内配电线路、电气及照明设备
 - 5.10 配电线路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
 - 5.11 直流电源
 - 5.12 变频器
 - 5.13 继电综合保护装置
 - 6 供水设施维护
 - 6.1 一般规定
 - 6.2 取水口设施
 - 6.3 原水输水管线
 - 6.4 预处理设施
 - 6.5 投药设施
 - 6.6 混合絮凝设施
 - 6.7 沉淀、澄清设施
 - 6.8 普通滤池
 - 6.9 臭氧接触池
 - 6.10 活性炭滤池
 - 6.11 臭氧发生器
 - 6.12 臭氧发生器气源系统
 - 6.13 清水池
 - 6.14 消毒设施
 - 6.15 污泥处理系统
 - 6.16 地下水处理设施
 - 6.17 排水设施
 - 7 供水设备维护
 - 7.1 一般规定
 - 7.2 水泵
 - 7.3 电动机
 - 7.4 变压器
 - 7.5 高压配电装置
 - 7.6 高压断路器
 - 7.7 高压隔离开关、负荷开关
 - 7.8 高压熔断器
 - 7.9 高压电流、电压互感器
 - 7.10 电力电容器
 - 7.10 电力电容器
 - 7.11 低压配电装置
 - 7.12 二次回路系统
 - 7.13 防雷与过电压保护装置
 - 7.14 接地装置
 - 7.15 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
 - 7.16 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线路
 - 7.17 变频器
 - 8 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 8.1 一般规定
 - 8.2 控制室
 - 8.3 现场监控站
 - 8.4 不间断电源及蓄电池
 - 8.5 在线仪器仪表
 - 8.6 执行器和驱动器
 - 8.7 防雷与防电磁涌流
 - 8.8 视频系统
 - 9 安全
 - 9.1 水质安全保障
 - 9.2 制水生产工艺安全
 - 9.3 氯气、氨气、氧气及臭氧使用安全
 - 9.4 二氧化氯及次氯酸钠使用安全
 - 9.5 电气安全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