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3 预处理
	4.3.1 自然预沉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常水位控制应保证经济运行。
	    2 高寒地区在冰冻期间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水位控制标准和防冰凌措施。
	    3 应根据原水水质、预沉池的容积及沉淀情况确定适宜的挖泥频率。
	4.3.2 沉砂池应设挖泥、排砂设施。根据地区和季节的不同,可调整排砂、挖泥的频率,运行中的排砂宜按8h~24h进行一次,挖泥宜每年进行(1~2)次。
	4.3.3 生物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物预处理池进水浑浊度不宜高于40NTU。
	    2 生物预处理池出水溶解氧应在2.0mg/L以上。曝气量应根据原水水质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氨氮含量及进水溶解氧的含量而定,气水比宜为0.5:1~1.5:1。
	    3 生物预处理池初期挂膜时水力负荷应减半。应以氨氮去除率大于50%为挂膜成功的标志。
	    4 生物预处理池应观察水体中填料的状态是否有水生物生长。填料流化应正常,填料堆积应无加剧;水流应稳定,出水应均匀,并应减少短流及水流阻塞等情况发生。当生物预处理池反冲洗时应观察水体中填料的状态,应无短流及水流阻塞等情况发生,布水应均匀。
	    5 运行时应对原水水质及出水水质进行检测。有条件的应设置自动检测装置。测试项目应包括水温、DO、NH4+-N、NO2--N等。
	    6 反冲洗周期不宜过短,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宜控制在(1.0~1.5)m,过滤周期宜为(5~10)d。
	    7 反冲洗强度应根据所选填料确定,应为(10~20)L/(s·m2)。反冲洗时间应符合普通快滤池的反冲洗规定,当为颗粒填料时,膨胀率应控制在10%~20%。
	4.3.4 氧化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氧化剂应主要采用氯气、臭氧、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
	    2 所有与氧化剂或溶解氧化剂的水体接触的材料必须耐氧化腐蚀。
	    3 预氧化处理过程中氧化剂的投加点和加注量应根据原水水质状况并结合试验确定,但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接触时间。
	    4 预臭氧接触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臭氧接触池应定期清洗。
	        2) 当接触池人孔盖开启后重新关闭时,应及时检查法兰密封圈是否破损或老化,当发现破损或老化应及时更换。
	        3) 臭氧投加量应根据实验确定。
	        4) 接触池出水端应设置水中余臭氧监测仪,臭氧工艺应保持水中剩余臭氧浓度在0.2mg/L。
	    5 高锰酸钾预处理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锰酸钾宜投加在混凝剂投加点前,且接触时间不应低于3min。
	        2) 高锰酸钾投加量应控制在(0.5~2.5)mg/L。实际投加量应通过烧杯搅拌实验确定。
	        3) 高锰酸钾配制浓度应为1%~5%,且应计量投加,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不宜长期存放。
顶部
- 上一节:4.2 原水输水管线
 - 下一节:4.4 加药和消毒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水质监测
 - 2.1 一般规定
 - 2.2 原水
 - 2.3 净化工序水
 - 2.4 水质检验项目和频率
 - 2.5 检验方法
 - 2.6 在线监测
 - 2.7 净水药剂及材料
 - 2.8 质量控制
 - 3 制水生产工艺
 - 3.1 一般规定
 - 3.2 质量控制
 - 4 供水设施运行
 - 4.1 取水口
 - 4.2 原水输水管线
 - 4.3 预处理
 - 4.4 加药和消毒
 - 4.5 混合、絮凝
 - 4.6 沉淀
 - 4.7 澄清池
 - 4.8 普通滤池
 - 4.9 臭氧接触池
 - 4.10 活性炭滤池
 - 4.11 臭氧系统
 - 4.12 臭氧发生器气源系统
 - 4.13 清水池
 - 4.14 污泥处理系统
 - 4.15 地下水处理系统
 - 4.16 厂级调度
 - 5 供水设备运行
 - 5.1 水泵
 - 5.2 电动机
 - 5.3 变压器
 - 5.4 配电装置
 - 5.5 低压配电装置
 - 5.6 防雷保护装置
 - 5.7 电力电缆
 - 5.8 10kV及其以下架空电力线路
 - 5.9 室内配电线路、电气及照明设备
 - 5.10 配电线路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
 - 5.11 直流电源
 - 5.12 变频器
 - 5.13 继电综合保护装置
 - 6 供水设施维护
 - 6.1 一般规定
 - 6.2 取水口设施
 - 6.3 原水输水管线
 - 6.4 预处理设施
 - 6.5 投药设施
 - 6.6 混合絮凝设施
 - 6.7 沉淀、澄清设施
 - 6.8 普通滤池
 - 6.9 臭氧接触池
 - 6.10 活性炭滤池
 - 6.11 臭氧发生器
 - 6.12 臭氧发生器气源系统
 - 6.13 清水池
 - 6.14 消毒设施
 - 6.15 污泥处理系统
 - 6.16 地下水处理设施
 - 6.17 排水设施
 - 7 供水设备维护
 - 7.1 一般规定
 - 7.2 水泵
 - 7.3 电动机
 - 7.4 变压器
 - 7.5 高压配电装置
 - 7.6 高压断路器
 - 7.7 高压隔离开关、负荷开关
 - 7.8 高压熔断器
 - 7.9 高压电流、电压互感器
 - 7.10 电力电容器
 - 7.10 电力电容器
 - 7.11 低压配电装置
 - 7.12 二次回路系统
 - 7.13 防雷与过电压保护装置
 - 7.14 接地装置
 - 7.15 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
 - 7.16 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线路
 - 7.17 变频器
 - 8 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 8.1 一般规定
 - 8.2 控制室
 - 8.3 现场监控站
 - 8.4 不间断电源及蓄电池
 - 8.5 在线仪器仪表
 - 8.6 执行器和驱动器
 - 8.7 防雷与防电磁涌流
 - 8.8 视频系统
 - 9 安全
 - 9.1 水质安全保障
 - 9.2 制水生产工艺安全
 - 9.3 氯气、氨气、氧气及臭氧使用安全
 - 9.4 二氧化氯及次氯酸钠使用安全
 - 9.5 电气安全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