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B 地上敷设或管沟敷设钢质管道应力验算
B.0.1 管道在工作状态下,由内压产生的折算应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σeq——内压折算应力(MPa);
P——计算压力(MPa);
	
	
	
	

σeq——内压折算应力(MPa);
P——计算压力(MPa);
	    Do——管外径(mm); 
S——管实测最小壁厚(mm);
Y——温度对计算管壁厚公式的修正系数,取0.4;
η——许用应力修正系数,无缝钢管取1.0,焊接钢管取值见表B.0.1-1;
a——腐蚀附加厚度(mm),一般蒸汽和热水管道可不计腐蚀的影响,凝结水管道可取2mm;
[σ]t——钢材在工作循环最高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取值见表B.0.1-2。
S——管实测最小壁厚(mm);
Y——温度对计算管壁厚公式的修正系数,取0.4;
η——许用应力修正系数,无缝钢管取1.0,焊接钢管取值见表B.0.1-1;
a——腐蚀附加厚度(mm),一般蒸汽和热水管道可不计腐蚀的影响,凝结水管道可取2mm;
[σ]t——钢材在工作循环最高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取值见表B.0.1-2。
	表B.0.1-1 焊接钢管许用应力修正系数

	表B.0.1-2 钢材的许用应力

	    注:括号内为厚度大于16mm的数值。
B.0.2 管道在工作状态下,由内压、自重和其他持续外荷载产生的轴向应力之和应符合下式要求:
B.0.2 管道在工作状态下,由内压、自重和其他持续外荷载产生的轴向应力之和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σL——管道在工作状态下,由内压、自重和其他持续外荷载产生的轴向应力之和(MPa);
P——计算压力(MPa);
Do——管外径(mm);
Di——管内径(mm);
i——应力增加系数,取值可参见现行行业标准《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DL/T 5366,0.75i不得小于1;
MA——自重和其他持续外荷载作用在管横截面上的合成力矩(N·mm);
W——管截面抗弯矩(mm3);
[σ]t——钢材在工作循环最高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取值见本标准表B.0.1-2。
B.0.3 管系热胀应力范围应符合下式要求:
σL——管道在工作状态下,由内压、自重和其他持续外荷载产生的轴向应力之和(MPa);
P——计算压力(MPa);
Do——管外径(mm);
Di——管内径(mm);
i——应力增加系数,取值可参见现行行业标准《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DL/T 5366,0.75i不得小于1;
MA——自重和其他持续外荷载作用在管横截面上的合成力矩(N·mm);
W——管截面抗弯矩(mm3);
[σ]t——钢材在工作循环最高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取值见本标准表B.0.1-2。
B.0.3 管系热胀应力范围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σE——热胀应力范围(MPa);
i——应力增加系数,取值可参见现行行业标准《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DL/T 5366;
MC——按全补偿值和钢材在20℃时的弹性模量计算热胀引起的合成力矩范围(N·mm);
W——管截面抗弯矩(mm3);
f——应力范围的减小系数,可按管道全温度周期性的交变次数N确定:当N≤2500时,f=1;当N>2500时,f=4.78N-0.2;
σE——热胀应力范围(MPa);
i——应力增加系数,取值可参见现行行业标准《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DL/T 5366;
MC——按全补偿值和钢材在20℃时的弹性模量计算热胀引起的合成力矩范围(N·mm);
W——管截面抗弯矩(mm3);
f——应力范围的减小系数,可按管道全温度周期性的交变次数N确定:当N≤2500时,f=1;当N>2500时,f=4.78N-0.2;
	    [σ]20——钢材在20℃时的许用应力(MPa),取值见本标准表B.0.1-2;
[σ]t——钢材在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取值见本标准表B.0.1-2;
σL——管道在工作状态下,由内压、自重和其他持续外荷载产生的应力之和(MPa)。
	 
      
[σ]t——钢材在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取值见本标准表B.0.1-2;
σL——管道在工作状态下,由内压、自重和其他持续外荷载产生的应力之和(MPa)。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附录A 供热管网与建(构)筑物及其他管线的距离
 - 下一节:附录C 供热管道保温计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耗热量
 - 3.1 热负荷
 - 3.2 年耗热量
 - 4 供热介质
 - 4.1 介质选择
 - 4.2 介质参数
 - 4.3 水质
 - 5 管网形式
 - 6 供热调节
 - 7 水力计算
 - 7.1 一般规定
 - 7.2 设计流量
 - 7.3 计算参数
 - 7.4 压力工况
 - 7.5 水泵选择
 - 8 管网布置与敷设
 - 8.1 管网布置
 - 8.2 管道敷设
 - 8.3 管道材料及连接
 - 8.4 热补偿
 - 8.5 附件与设施
 - 9 管道应力和作用力计算
 - 10 厂站
 - 10.1 一般规定
 - 10.2 中继泵站
 - 10.3 热水热力站和隔压站
 - 10.4 蒸汽热力站
 - 11 保温与防腐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保温计算
 - 11.3 保温结构
 - 11.4 防腐
 - 12 供配电与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供配电
 - 12.3 照明
 - 13 热工监测与控制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管网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3 中继泵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4 热力站和隔压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5 管网监控系统
 - 附录A 供热管网与建(构)筑物及其他管线的距离
 - 附录B 地上敷设或管沟敷设钢质管道应力验算
 - 附录C 供热管道保温计算
 - C.1 架空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2 管沟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3 直埋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