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2 年耗热量
3.2.1 民用建筑的年耗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供暖年耗热量:
	
    式中:
Qah——供暖年耗热量(GJ/a);
N——供暖期天数(d/a);
Qh——供暖设计热负荷(kW);
ti——室内计算温度(℃);
tave——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to.h——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2 供暖期通风耗热量:
	
    式中:
Qav——供暖期通风耗热量(GJ/a);
Tv——供暖期通风装置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d);
Qv——通风设计热负荷(kW);
to.v——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 空调供暖耗热量:
	
    式中:
Qaa——空调供暖耗热量(GJ/a);
Ta.d——供暖期空调装置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d);
	
	
    式中:
Qaw——生活热水年耗热量(GJ/a);
Q w.ave——生活热水日平均热负荷(kW)。
3.2.2 生产工艺热负荷的年耗热量应根据年负荷曲线图计算。工业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的年耗热量可按本标准第3.2.1条的规定计算。
3.2.3 蒸汽供热系统的用户热负荷与热源供热量平衡计算时,应计入管网热损失后再进行焓值折算。
3.2.4 当供热管网由多个热源供热,应对各热源的负荷分配进行分析,并绘制热负荷延续时间图,各个热源的年供热量由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确定。
    
      
1 供暖年耗热量:

Qah——供暖年耗热量(GJ/a);
N——供暖期天数(d/a);
Qh——供暖设计热负荷(kW);
ti——室内计算温度(℃);
tave——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to.h——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2 供暖期通风耗热量:

Qav——供暖期通风耗热量(GJ/a);
Tv——供暖期通风装置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d);
Qv——通风设计热负荷(kW);
to.v——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 空调供暖耗热量:

Qaa——空调供暖耗热量(GJ/a);
Ta.d——供暖期空调装置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d);
	    Qa——空调冬季设计热负荷(kW);
to.a——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
4 空调制冷耗热量:
to.a——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
4 空调制冷耗热量:

	    式中:
Qac——空调制冷耗热量(GJ/a);
Qc——空调夏季制冷设计热负荷(kW);
Tc.max——空调夏季设计负荷利用小时数(h/a)
Qac——空调制冷耗热量(GJ/a);
Qc——空调夏季制冷设计热负荷(kW);
Tc.max——空调夏季设计负荷利用小时数(h/a)
	    5 生活热水年耗热量:

Qaw——生活热水年耗热量(GJ/a);
Q w.ave——生活热水日平均热负荷(kW)。
3.2.2 生产工艺热负荷的年耗热量应根据年负荷曲线图计算。工业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的年耗热量可按本标准第3.2.1条的规定计算。
3.2.3 蒸汽供热系统的用户热负荷与热源供热量平衡计算时,应计入管网热损失后再进行焓值折算。
3.2.4 当供热管网由多个热源供热,应对各热源的负荷分配进行分析,并绘制热负荷延续时间图,各个热源的年供热量由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确定。
条文说明
    3.2.1 供热系统全年耗热量有条件时宜按历年气象资料精确统计,本条推荐简单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1 供暖期供暖平均热负荷本应由下式精确计算:
	
    式中:
Qh.a——供暖期供暖平均热负荷;
Qh——供暖设计热负荷;
ti——室内计算温度;
to.h——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t'a——供暖期除去最冷五天(供暖历年平均不保证天数)后的平均室外温度;
N——供暖期天数。
因 t'a需根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计算,比较烦琐,故在年耗热量概略计算时本条推荐采用以下近似公式:
	
    此式中tave为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中可以方便地查到此项数据。近似计算公式的误差不大,根据北京市气象资料计算,误差不超过1%,对于一般工程计算这样的误差是完全允许的。
同样道理,通风、空调的平均热负荷计算公式也是近似公式,经试算其误差不大于1%。故本标准推荐近似公式。
供暖年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当用户供暖系统采用分户计量后实行分时、分区控制时,全年耗热量比集中连续供热时减少,设计计算时应适当考虑分时、分区的因素影响。由于实测资料较少,规范中暂不规定具体数值。
2 供暖期通风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Qv.a——供暖期通风平均热负荷;
Tv——供暖期通风装置日平均运行小时数;
Qv——通风设计热负荷;
to.v——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当供暖建筑物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时,为保持冬季供暖室内温度,选择机械送风系统的空气加热器时,室外计算参数宜采用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3 供暖期空调供暖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Qa.a——供暖期空调平均热负荷;
Ta.d——供暖期空调装置日平均运行小时数;
Qa——空调冬季设计热负荷;
to.a——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
4 供冷期空调制冷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Qc——空调夏季制冷设计热负荷;
Tc.max——空调夏季设计负荷利用小时数,取决于制冷期室外气温、建筑物使用性质、室内得热情况、建筑物内人员活动规律等。
5 生活热水年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w.ave——生活热水日平均热负荷(kW)。
式中350为全年(除去15天检修期)工作天数。考虑各地域、各季节的气候不同,生活热水负荷会有差异,生活热水热负荷的全年耗热量应按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实际统计资料计算。本条公式用于同时供应供暖、通风、空调和生活热水的集中供热管网,生活热水热负荷占总热负荷的比例不大,可不考虑随季节的变化按平均值计算。
	
	
1 供暖期供暖平均热负荷本应由下式精确计算:

Qh.a——供暖期供暖平均热负荷;
Qh——供暖设计热负荷;
ti——室内计算温度;
to.h——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t'a——供暖期除去最冷五天(供暖历年平均不保证天数)后的平均室外温度;
N——供暖期天数。
因 t'a需根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计算,比较烦琐,故在年耗热量概略计算时本条推荐采用以下近似公式:

同样道理,通风、空调的平均热负荷计算公式也是近似公式,经试算其误差不大于1%。故本标准推荐近似公式。
供暖年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2 供暖期通风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Qv.a——供暖期通风平均热负荷;
Tv——供暖期通风装置日平均运行小时数;
Qv——通风设计热负荷;
to.v——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当供暖建筑物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时,为保持冬季供暖室内温度,选择机械送风系统的空气加热器时,室外计算参数宜采用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3 供暖期空调供暖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Qa.a——供暖期空调平均热负荷;
Ta.d——供暖期空调装置日平均运行小时数;
Qa——空调冬季设计热负荷;
to.a——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
4 供冷期空调制冷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Qc——空调夏季制冷设计热负荷;
Tc.max——空调夏季设计负荷利用小时数,取决于制冷期室外气温、建筑物使用性质、室内得热情况、建筑物内人员活动规律等。
5 生活热水年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350为全年(除去15天检修期)工作天数。考虑各地域、各季节的气候不同,生活热水负荷会有差异,生活热水热负荷的全年耗热量应按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实际统计资料计算。本条公式用于同时供应供暖、通风、空调和生活热水的集中供热管网,生活热水热负荷占总热负荷的比例不大,可不考虑随季节的变化按平均值计算。
	3.2.2 生产工艺热负荷,由于其变化规律差别很大,难以给出年耗热量计算的统一公式。故本条只提出年耗热量的计算原则。生产工艺的年负荷曲线应根据不同季节的典型日(周)负荷曲线绘制;当不能获得典型日(周)负荷曲线时,全年耗热量可根据供暖期和非供暖期各自的最大、最小热负荷及用汽小时数,按热负荷与延续小时数为线性关系近似计算。
供暖期热负荷线性方程如下:
供暖期热负荷线性方程如下:

	    非供暖期热负荷线性方程如下:

	    式中:
Q——热负荷(kW);
Qmax.w、Qmin.w——供暖期最大、最小热负荷(kW);
Q——热负荷(kW);
Qmax.w、Qmin.w——供暖期最大、最小热负荷(kW);
	    Qmax.s、Qmin.s——非供暖期最大、最小热负荷(kW); 
T——延续小时数(h/a);
Tw——供暖期小时数(h/a);
Ta——年用汽小时数(h/a)。
T——延续小时数(h/a);
Tw——供暖期小时数(h/a);
Ta——年用汽小时数(h/a)。
	3.2.3 一般在设计时蒸汽供热管网的负荷按用户需要的蒸汽量计算,当需要按焓值折算时,应计入管网热损失。
3.2.4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可以直观方便地分析各种热负荷的年耗热量,并显示各热源的运行时间、负荷分配及年耗热量。在制定经济合理的供热方案时,它是简便、科学的分析计算手段。
3.2.4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可以直观方便地分析各种热负荷的年耗热量,并显示各热源的运行时间、负荷分配及年耗热量。在制定经济合理的供热方案时,它是简便、科学的分析计算手段。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耗热量
 - 3.1 热负荷
 - 3.2 年耗热量
 - 4 供热介质
 - 4.1 介质选择
 - 4.2 介质参数
 - 4.3 水质
 - 5 管网形式
 - 6 供热调节
 - 7 水力计算
 - 7.1 一般规定
 - 7.2 设计流量
 - 7.3 计算参数
 - 7.4 压力工况
 - 7.5 水泵选择
 - 8 管网布置与敷设
 - 8.1 管网布置
 - 8.2 管道敷设
 - 8.3 管道材料及连接
 - 8.4 热补偿
 - 8.5 附件与设施
 - 9 管道应力和作用力计算
 - 10 厂站
 - 10.1 一般规定
 - 10.2 中继泵站
 - 10.3 热水热力站和隔压站
 - 10.4 蒸汽热力站
 - 11 保温与防腐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保温计算
 - 11.3 保温结构
 - 11.4 防腐
 - 12 供配电与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供配电
 - 12.3 照明
 - 13 热工监测与控制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管网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3 中继泵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4 热力站和隔压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5 管网监控系统
 - 附录A 供热管网与建(构)筑物及其他管线的距离
 - 附录B 地上敷设或管沟敷设钢质管道应力验算
 - 附录C 供热管道保温计算
 - C.1 架空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2 管沟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3 直埋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