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1 介质选择
	4.1.1 仅承担建筑物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的供热管网应采用水作为供热介质。
	4.1.2 同时承担生产工艺热负荷和供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的供热管网,宜采用同一种供热介质,供热介质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当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主要负荷,且必须采用蒸汽时,应采用蒸汽作为供热介质;
2 当以水为供热介质能够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包括在用户处转换为蒸汽),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应采用水作为供热介质;
	
1 当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主要负荷,且必须采用蒸汽时,应采用蒸汽作为供热介质;
2 当以水为供热介质能够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包括在用户处转换为蒸汽),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应采用水作为供热介质;
		    3 当供暖、通风、空调热负荷为主要负荷,生产工艺又必须采用蒸汽介质,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水和蒸汽两种供热介质。
条文说明
    
	4.1.1 本条为民用供热管网供热介质的选择原则。采用水作供热介质的理由是:
	    1) 热能利用率高,避免了蒸汽系统因疏水器性能不好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漏汽损失和凝结水回收损失等热能浪费;
	    2) 便于按主要热负荷进行集中调节;
	    3) 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在短时水力工况失调时,不会引起显著的供热状况的改变;
	    4) 输送的距离远,供热半径比蒸汽系统大;
	    5) 在热电厂供热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汽轮机的低压抽汽,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4.1.2 生产工艺热负荷与其他热负荷共存时,采用同一种供热介质,可以节约投资、便于管理。
1 当生产工艺为主要热负荷,并且必须采用蒸汽时,应选用蒸汽作为统一的供热介质;当用户供暖系统以水为供热介质时,可在用户热力站处用蒸汽换热方式解决。
	
    3 当供暖、通风、空调等热负荷为主要负荷,生产工艺又必须以蒸汽供热时,应从能源利用、管网投资和设备投资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认为合理时才可采用蒸汽和热水两种供热介质。4.1.2 生产工艺热负荷与其他热负荷共存时,采用同一种供热介质,可以节约投资、便于管理。
1 当生产工艺为主要热负荷,并且必须采用蒸汽时,应选用蒸汽作为统一的供热介质;当用户供暖系统以水为供热介质时,可在用户热力站处用蒸汽换热方式解决。
		    2 参数较高的高温水不仅能供给供暖、通风、空调和生活热水用热,在很多情况下也可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即使生产工艺必须以蒸汽为供热介质,也可由高温水利用蒸汽发生器转换为蒸汽,满足生产需要,这种情况下宜统一用高温水作为供热介质。输送高温水在节能和远距离输送方面具有很多优越性,但要将水转换为蒸汽时会增加用户设备投资,且高温水必须恒温运行,所以,是否采用高温水,必须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耗热量
 - 3.1 热负荷
 - 3.2 年耗热量
 - 4 供热介质
 - 4.1 介质选择
 - 4.2 介质参数
 - 4.3 水质
 - 5 管网形式
 - 6 供热调节
 - 7 水力计算
 - 7.1 一般规定
 - 7.2 设计流量
 - 7.3 计算参数
 - 7.4 压力工况
 - 7.5 水泵选择
 - 8 管网布置与敷设
 - 8.1 管网布置
 - 8.2 管道敷设
 - 8.3 管道材料及连接
 - 8.4 热补偿
 - 8.5 附件与设施
 - 9 管道应力和作用力计算
 - 10 厂站
 - 10.1 一般规定
 - 10.2 中继泵站
 - 10.3 热水热力站和隔压站
 - 10.4 蒸汽热力站
 - 11 保温与防腐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保温计算
 - 11.3 保温结构
 - 11.4 防腐
 - 12 供配电与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供配电
 - 12.3 照明
 - 13 热工监测与控制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管网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3 中继泵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4 热力站和隔压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5 管网监控系统
 - 附录A 供热管网与建(构)筑物及其他管线的距离
 - 附录B 地上敷设或管沟敷设钢质管道应力验算
 - 附录C 供热管道保温计算
 - C.1 架空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2 管沟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3 直埋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