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2 科研与监测类建筑
9.2.1 科研与监测类建筑应根据监测和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其技术要求选址,并应保证在各类天气条件下正常观测。
9.2.2 科研类建筑应集中建设,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清洁、振动及电磁辐射小的地段,并应设置单独出入口。
9.2.3 气象观测站距离管理类建筑应小于3km。
9.2.4 鸟类观测站应由观鸟塔和临时性观鸟掩体组成。
9.2.5 野生动物救护站应建在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水良好的地方,北方地区应位于背风向阳处;应与主要交通干线联网,并应距公路1.0km~1.5km,距饲养场、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及居民区应大于1.0km。
9.2.6 位于候鸟迁徙通道上的湿地公园可设置鸟类环志站,并宜配套环志管理建筑和设施。
    
      
9.2.2 科研类建筑应集中建设,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清洁、振动及电磁辐射小的地段,并应设置单独出入口。
9.2.3 气象观测站距离管理类建筑应小于3km。
9.2.4 鸟类观测站应由观鸟塔和临时性观鸟掩体组成。
9.2.5 野生动物救护站应建在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水良好的地方,北方地区应位于背风向阳处;应与主要交通干线联网,并应距公路1.0km~1.5km,距饲养场、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及居民区应大于1.0km。
9.2.6 位于候鸟迁徙通道上的湿地公园可设置鸟类环志站,并宜配套环志管理建筑和设施。
条文说明
    9.2.1、9.2.2 科研与监测类建筑主要包含气象观测站、水文水质监测站、土壤监测站等,站点设置满足在雷电、风雪等恶劣天气中的正常工作。科研中心选址充分考虑其所产生的废气、噪声、污水对湿地公园保护对象及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影响。
监测站周围环境条件需安全、可靠,尽量避免地质灾害的影响,便于监测站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9.2.3、9.2.4 观测建筑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山地,视野开阔,控制范围广,不受其他干扰或自然灾害的危害。建筑高度根据地势和周围林木高度及控制范围等条件确定。气象观测站主要监测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中气象学、物候学等范畴内的大气、物候指标。观测站的设置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规定,并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
9.2.5 野生动物救护站由救护办公室、诊疗室、病残兽隔离观察室、检疫室、收容场所等组成,承担辖区内的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可救护、接收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
9.2.6 环志站主要监测候鸟的栖息、繁殖、停歇等状况,需根据环志对象的不同而设置。
监测站周围环境条件需安全、可靠,尽量避免地质灾害的影响,便于监测站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9.2.3、9.2.4 观测建筑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山地,视野开阔,控制范围广,不受其他干扰或自然灾害的危害。建筑高度根据地势和周围林木高度及控制范围等条件确定。气象观测站主要监测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中气象学、物候学等范畴内的大气、物候指标。观测站的设置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规定,并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
9.2.5 野生动物救护站由救护办公室、诊疗室、病残兽隔离观察室、检疫室、收容场所等组成,承担辖区内的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可救护、接收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
9.2.6 环志站主要监测候鸟的栖息、繁殖、停歇等状况,需根据环志对象的不同而设置。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9.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9.3 构筑物和景观小品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总体设计
 - 4.1 现状调研
 - 4.2 功能分区与用地比例
 - 4.3 地形和竖向
 - 5 水系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湿地水系布局及水形态
 - 5.3 水源、水量及水质
 - 5.4 水位控制
 - 6 生境营造与种植
 - 6.1 一般规定
 - 6.2 湿地保育
 - 6.3 生境营造
 - 6.4 种植设计
 - 7 园路与场地
 - 7.1 一般规定
 - 7.2 园路
 - 7.3 铺装场地与平台
 - 8 标识与解说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标识系统
 - 8.3 解说系统
 - 9 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常规设施
 - 9.1 一般规定
 - 9.2 科研与监测类建筑
 - 9.3 构筑物和景观小品
 - 9.4 安全防护设施
 - 9.5 应急避险设施
 - 9.6 给水
 - 9.7 排水
 - 9.8 供电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