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1 一般规定
6.1.1 生境营造应坚持湿地保育优先的原则,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生态承载力较差的区域应限制游人容量。
6.1.2 生境营造应充分了解该地区和周边气候相似区湿地动植物,宜包括湿地植物种类、群落构成及分布特征,湿地动物种类、种群构成、分布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趋势等资料;并应遵循适宜生态位原则和群落演替规律进行生境营造,满足动植物生境需求。
6.1.3 湿地植物应优先选择生态效益高、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的种类。
6.1.4 湿地公园内建筑物、构筑物宜进行掩映设计。
    
      
6.1.2 生境营造应充分了解该地区和周边气候相似区湿地动植物,宜包括湿地植物种类、群落构成及分布特征,湿地动物种类、种群构成、分布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趋势等资料;并应遵循适宜生态位原则和群落演替规律进行生境营造,满足动植物生境需求。
6.1.3 湿地植物应优先选择生态效益高、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的种类。
6.1.4 湿地公园内建筑物、构筑物宜进行掩映设计。
条文说明
    6.1.1 湿地保育是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前提,尊重现状湿地及其类型,恢复或营造退化的湿地生境,修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6.1.2 湿地在不同的季节复杂多变,对湿地植物的抗冻、抗热及抗病虫害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根据湿地公园的主导功能和生境营造需要,尽量选择适应地域自然环境及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种类。
6.1.3 生境营造以乡土物种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构建仿自然的湿地植物群落,营造湿地动物栖息地。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需要根据其功能选择相应的湿地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搭配。
6.1.4 减少湿地内及周边高大建筑物、构筑物、市政道路对鸟类生境的不良影响。
6.1.2 湿地在不同的季节复杂多变,对湿地植物的抗冻、抗热及抗病虫害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根据湿地公园的主导功能和生境营造需要,尽量选择适应地域自然环境及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种类。
6.1.3 生境营造以乡土物种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构建仿自然的湿地植物群落,营造湿地动物栖息地。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需要根据其功能选择相应的湿地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搭配。
6.1.4 减少湿地内及周边高大建筑物、构筑物、市政道路对鸟类生境的不良影响。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总体设计
 - 4.1 现状调研
 - 4.2 功能分区与用地比例
 - 4.3 地形和竖向
 - 5 水系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湿地水系布局及水形态
 - 5.3 水源、水量及水质
 - 5.4 水位控制
 - 6 生境营造与种植
 - 6.1 一般规定
 - 6.2 湿地保育
 - 6.3 生境营造
 - 6.4 种植设计
 - 7 园路与场地
 - 7.1 一般规定
 - 7.2 园路
 - 7.3 铺装场地与平台
 - 8 标识与解说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标识系统
 - 8.3 解说系统
 - 9 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常规设施
 - 9.1 一般规定
 - 9.2 科研与监测类建筑
 - 9.3 构筑物和景观小品
 - 9.4 安全防护设施
 - 9.5 应急避险设施
 - 9.6 给水
 - 9.7 排水
 - 9.8 供电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