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1 土建
	5.1.1 地热井泵房位置选择和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满足城镇规划和小区总体规划要求;
	    2 应有维修场地和较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3 地热尾水应有排放去处。
	5.1.2 地热井泵房建筑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井泵房宜采用地上独立建筑;
	    2 井泵房与周边建筑间距不应小于10m,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
	5.1.3 自流井严禁采用地下或半地下井泵房。
	5.1.4 地上式井泵房建筑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平面布置应满足工艺和管理要求;
	    2 井泵房室内地面应做排水明沟;
	    3 井泵房地面标高应高于室外地面200mm;
	    4 积水坑自流排水管管径应满足地热井出水量;
	    5 应设置起重设备,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移动式起重设备时,室内净高不应小于4.0m,且应在与井口垂直的屋顶设置不小于1.0m×1.0m的吊装孔;
	        2) 当采用固定式起重设备时,室内净高不应小于6m;
	        3) 吊装孔可设计为活动盖板;
	    6 井泵房内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
	    7 地热井中心线至内墙面的间距不应小于1.5m。
	5.1.5 地下或半地下式井泵房的建筑除应符合本规程第5.1.4条中第1、2款和第4~7款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井泵房屋顶应设置井泵提升孔、进出人孔、进气孔及排气孔,并做防水;进气孔、排气孔管道室外部分均应设防雨、防尘帽,并在附近设置警示标志;
	    2 进气孔管道应高出室外地面300mm,排气孔管道应高出室外地面500mm;
	    3 室内排水沟末端应设置集水坑,并应安装自动潜水排污泵;
	    4 进出泵房的各种管道、电缆应预埋穿墙防水套管;
	    5 地下式井泵房不应建在其他建筑物之下。
	5.1.6 当地热井水温超过45℃时,地下或半地下式井泵房必须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通道。
5.1.3 有的自流井,水温和水压都很高,一旦阀门失灵泄漏,热水就会喷射涌出。如果井泵房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热水就无法排出,对人身安全是一大隐患,因此必须严禁。
5.1.4 地热井泵房室内地面排水明沟的断面尺寸按工艺提供的排水流量确定,一般不小于240mm×240mm。沟盖板的材料、形式以排水通畅、人行走安全为宜。
5.1.5 地下或半地下井泵房有井泵安装、构筑物防水、积水坑排水、屋顶防雨及室内通风等安全要求。
5.1.6 对地下或半地下井泵房,若水温较高,一旦发生设备或阀门泄漏,地热水就会大量涌出烫伤周围的运行人员甚至发生人身事故,因此必须设置直通室外的逃生安全通道。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设计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热负荷
 - 3.3 地热利用率
 - 4 地热供热系统
 - 4.1 直接供热系统
 - 4.2 间接供热系统
 - 4.3 调峰系统
 - 5 地热井泵房
 - 5.1 土建
 - 5.2 井泵
 - 5.3 井口装置
 - 5.4 地热流体除砂
 - 6 地热供热站
 - 6.1 土建
 - 6.2 供热站设备
 - 6.3 供热站供配电
 - 7 地热供热管网与末端装置
 - 7.1 地热供热管网
 - 7.2 末端装置
 - 8 地热水供应
 - 9 地热系统防腐与防垢
 - 9.1 一般规定
 - 9.2 防腐措施
 - 9.3 防垢除垢措施
 - 10 地热供热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1 环境保护
 - 12 地热回灌
 - 12.1 一般规定
 - 12.2 系统设计
 - 12.3 系统运行前准备
 - 12.4 系统运行
 - 12.5 系统停灌及回扬
 - 13 地热资源的动态监测
 - 14 施工与验收
 - 15 运行、维护与管理
 - 附录A 非金属管材物理性能
 - 附录B 地热水质全分析报告
 - 附录C 雷兹诺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结垢性判定
 - 附录D 拉申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结垢性、腐蚀性判定
 - 附录E 回灌系统动态监测数据表
 - 附录F 回灌堵塞的判别及处理措施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