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3气液两相流管道压力损失
	7.3.1气液混合物中,气相体积(体积含气率)在6%~98%范围内时,宜采用两相流方法计算管道压力损失。
	7.3.2计算气液两相流管道压力损失时,首先应设定管径进行流型的判断;如流型为柱状流或活塞流时,应缩小管径,使流型成为环状流或分散流。
	7.3.3气液两相流管道压力损失的计算,应采用经过验证认为实用的计算方法。总压力损失宜按计算值乘以1.3~3.0的裕度系数。
	7.3.4气液两相流为闪蒸型时,应分析沿管道流动时质量含气率变化对压力损失计算的误差,当管道进出口质量含气率的变化大于5%时,可分段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与非闪蒸型两相流管道的压力损失计算方法相同。
条文说明
    7.3.1两相流体中气相体积6%~98%取自工程设计规定。
7.3.2流型判断对于避免管道产生剧烈振动起很大作用。流体为闪蒸型时,流型判断更为重要。如能做到改变振源的条件则是消除振动的最好方法。此外,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流动类型间的单位压力损失相差很大的特点,设计中可对邻近的流动类型加以考虑,并将其压力损失做计算与比较。
7.3.3对于气液两相流管道的压力损失计算,目前尚难提出统一的计算方法,因此未列入本规范内。另外,考虑计算结果与实际间的误差可能大于单相流,设计者可根据设计经验在比较宽的裕度系数1.3~3.0的范围内选用。
7.3.4质量含气率变化大于5%时的计算规定,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化工企业工艺装置管径选择导则》SHJ 35的规定编制的。
7.3.2流型判断对于避免管道产生剧烈振动起很大作用。流体为闪蒸型时,流型判断更为重要。如能做到改变振源的条件则是消除振动的最好方法。此外,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流动类型间的单位压力损失相差很大的特点,设计中可对邻近的流动类型加以考虑,并将其压力损失做计算与比较。
7.3.3对于气液两相流管道的压力损失计算,目前尚难提出统一的计算方法,因此未列入本规范内。另外,考虑计算结果与实际间的误差可能大于单相流,设计者可根据设计经验在比较宽的裕度系数1.3~3.0的范围内选用。
7.3.4质量含气率变化大于5%时的计算规定,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化工企业工艺装置管径选择导则》SHJ 35的规定编制的。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2 单相流管道压力损失
 - 下一节:8 管道的布置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 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术 语
 - 2.2符 号
 - 3 设计条件和设计基准
 - 3.1设计条件
 - 3.2 设计基准
 - 4 材 料
 - 4.1一般规定
 - 4.2金属材料的使用温度
 - 4.3 金属材料的低温韧性试验要求
 - 4.4 材料的使用要求
 - 5 管道组成件的选用
 - 5.1一般规定
 - 5.2管子
 - 5.3弯管及斜接弯管
 - 5.4 管件及支管连接
 - 5.5阀门
 - 5.6法兰
 - 5.7垫片
 - 5.8紧固件
 - 5.9管道组成件连接结构选用要求
 - 5.10管道特殊件
 - 5.11非金属衬里的管道组成件
 - 6 金属管道组成件耐压强度计算
 - 6.1一般规定
 - 6.2 直管
 - 6.3 斜接弯管
 - 6.4 支管连接的补强
 - 6.5 非标准异径管
 - 6.6 平盖
 - 6.7 特殊法兰和盲板
 - 7 管径确定及压力损失计算
 - 7.1管径的确定
 - 7.2 单相流管道压力损失
 - 7.3气液两相流管道压力损失
 - 8 管道的布置
 - 8.1 地上管道
 - 8.2沟内管道
 - 8.3埋地管道
 - 9 金属管道的膨胀和柔性
 - 9.1一般规定
 - 9.2管道柔性计算的范围及方法
 - 9.3管道柔性计算的基本要求
 - 9.4 管道的位移应力
 - 9.5 管道对设备或端点的作用力
 - 9.6改善管道柔性的措施
 - 10 管道支吊架
 - 10.1一般规定
 - 10.2 支吊架的设置及最大间距
 - 10.3支吊架荷载
 - 10.4材料和许用应力
 - 10.5支吊架结构设计及选用
 - 11 设计对组成件制造、管道施工及检验的要求
 - 11.1一般规定
 - 11.2金属的焊接
 - 11.3金属的热处理
 - 11.4检 验
 - 11.5 试压
 - 11.6其他要求
 - 12 隔热、隔声、消声及防腐
 - 12.1 隔热
 - 12.2隔声和消声
 - 12.3防腐及涂漆
 - 13 输送A1类和A2类流体管道的补充规定
 - 13.1 A1类流体管道的补充规定
 - 13.2 A2类流体管道的补充规定
 - 14 管道系统的安全规定
 - 14.1一般规定
 - 14.2超压保护
 - 14.3阀 门
 - 14.4盲 板
 - 14.5排 放
 - 14.6其他要求
 - 附录A 金属管道材料的许用应力
 - 附录B 金属材料物理性质
 - 附录C 非金属衬里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
 - 附录D 钢管及钢制管件厚度的规定
 - 附录E 柔性系数和应力增大系数
 - 附录F 室外地下管道与铁路、道路及建筑物间的距离
 - 附录G 管道热处理的规定
 - G.1管子弯曲后的热处理
 - G.2焊后需热处理的管道厚度
 - 附录H 管道的焊接结构
 - H.1角 焊
 - H.2对 焊
 - 附录J 管道的无损检测
 - J.1管道组成件制造的无损检测
 - J.2管道施工中的无损检测
 - 附录K 本规范用词说明
 - 附录L 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的隔热材料产品的试验规定
 -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