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4.3 通信
14.3.1 通信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通信系统宜由传输、电话、无线通信、时间同步等子系统组成;
2 通信系统应能满足应急处置、救援疏散的要求。
14.3.2 超长、特长隧道宜设置传输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传输系统主干网络应采用光纤传输技术;
2 光纤主干网络应采用环网结构,环网光缆应采用不同路径敷设;
3 网络带宽和网络接口应根据需求来确定,并具备适当的带宽余量和富裕接口;
4 传输光缆的芯数应满足使用要求,并应预留不少于20%的余量;
5 传输节点设备应安装在运营管理中心、设备机房或隧道现场的通信设备机柜(箱)内,设备应采用不间断电源设备供电,并良好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6 应配置传输网络管理系统,传输网络管理设备应设置于隧道运营管理中心内。
14.3.3 电话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隧道内应设置业务电话和紧急电话。
2 业务电话总机与市电话局的中继方式宜采用BID+DOD1方式。
3 电话系统用户线路传输衰耗不应大于7dB;
4 其余设置要求按本规范17.7规定执行。
14.3.4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应设置隧道无线对讲系统,满足日常管理、交通指挥、应急抢险的需要;
2 系统制式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地方的技术标准,所采用的工作频段及频点应经当地无线电管理部门批准;
3 隧道内应实现无线信号覆盖,宜采用漏泄电缆方式;
4 应考虑公安无线、消防无线、调频广播等信号的覆盖;
5 应具备调频广播信号切换功能,可通过车载调频收音机收听隧道内广播。
14.3.5 超长、特长隧道宜设置时间同步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时间同步系统由中心母钟、子钟驱动器、子钟及传输通道、电源、维护管理终端等组成。
2 为运营管理中心、值班室、设备室提供标准时间信息,为各分系统提供标准时间信号;
3 中心母钟设置在运营管理中心,接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信号的校准,母钟的自走时精度应在3×10-7以上,在采用卫星天线时不应低于1×10-8;
4 中心母钟应配置分路输出接口,通过传输线路为各分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号。
      
1 通信系统宜由传输、电话、无线通信、时间同步等子系统组成;
2 通信系统应能满足应急处置、救援疏散的要求。
14.3.2 超长、特长隧道宜设置传输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传输系统主干网络应采用光纤传输技术;
2 光纤主干网络应采用环网结构,环网光缆应采用不同路径敷设;
3 网络带宽和网络接口应根据需求来确定,并具备适当的带宽余量和富裕接口;
4 传输光缆的芯数应满足使用要求,并应预留不少于20%的余量;
5 传输节点设备应安装在运营管理中心、设备机房或隧道现场的通信设备机柜(箱)内,设备应采用不间断电源设备供电,并良好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6 应配置传输网络管理系统,传输网络管理设备应设置于隧道运营管理中心内。
14.3.3 电话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隧道内应设置业务电话和紧急电话。
2 业务电话总机与市电话局的中继方式宜采用BID+DOD1方式。
3 电话系统用户线路传输衰耗不应大于7dB;
4 其余设置要求按本规范17.7规定执行。
14.3.4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应设置隧道无线对讲系统,满足日常管理、交通指挥、应急抢险的需要;
2 系统制式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地方的技术标准,所采用的工作频段及频点应经当地无线电管理部门批准;
3 隧道内应实现无线信号覆盖,宜采用漏泄电缆方式;
4 应考虑公安无线、消防无线、调频广播等信号的覆盖;
5 应具备调频广播信号切换功能,可通过车载调频收音机收听隧道内广播。
14.3.5 超长、特长隧道宜设置时间同步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时间同步系统由中心母钟、子钟驱动器、子钟及传输通道、电源、维护管理终端等组成。
2 为运营管理中心、值班室、设备室提供标准时间信息,为各分系统提供标准时间信号;
3 中心母钟设置在运营管理中心,接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信号的校准,母钟的自走时精度应在3×10-7以上,在采用卫星天线时不应低于1×10-8;
4 中心母钟应配置分路输出接口,通过传输线路为各分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号。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14.2 综合监控
 - 下一节:14.4 电源、接地及防雷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工程条件调查
 - 3.1 一般规定
 - 3.2 前期资料搜集
 - 3.3 自然地理条件调查
 - 3.4 岩土工程勘察
 - 3.5 工程建设环境调查
 - 4 总体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工程总体设计
 - 5 建筑限界
 - 5.1 一般规定
 - 5.2 建筑限界
 - 6 路线
 - 6.1 一般规定
 - 6.2 平面设计
 - 6.3 纵断面设计
 - 7 隧道建筑
 - 7.1 一般规定
 - 7.2 隧道横断面布置
 - 7.3 隧道运营设备纵向综合布置
 - 7.4 工作井建筑
 - 7.5 自然光过渡建筑
 - 7.6 附属用房及设施
 - 8 工程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荷载分类和荷载效应组合
 - 8.3 建筑材料
 - 8.4 盾构段隧道结构
 - 8.5 沉管段隧道结构
 - 8.6 明挖现浇段结构
 - 8.7 结构抗震
 - 8.8 结构耐久性
 - 9 工程防水
 - 9.1 一般规定
 - 9.2 盾构法衬砌结构防水
 - 9.3 沉管法管节结构防水
 - 9.4 明挖法现浇结构防水
 - 10 通风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设计标准
 - 10.3 隧道通风
 - 10.4 隧道需风量
 - 10.5 风道、风井、风机房
 - 10.6 隧道附属工程通风与空调
 - 10.7 通风控制
 - 11 给水排水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给水系统
 - 11.3 排水系统
 - 12 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入口段照明
 - 12.3 过渡段照明
 - 12.4 中间段照明
 - 12.5 出口段照明
 - 12.6 光过渡段的处理
 - 12.7 洞外引道照明
 - 12.8 光源和灯具
 - 12.9 照明配电及控制
 - 13 供配电
 - 13.1 一般规定
 - 13.2 降压变电所
 - 13.3 电线电缆
 - 13.4 动力设备
 - 13.5 接地和防雷
 - 14 弱电系统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综合监控
 - 14.3 通信
 - 14.4 电源、接地及防雷
 - 14.5 线缆及敷设
 - 15 隧道路面铺装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复合式路面
 - 16 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标志
 - 16.3 标线
 - 16.4 交通信号、安全设施
 - 17 隧道防灾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建筑防火
 - 17.3 疏散通道
 - 17.4 消防给水和灭火装置
 - 17.5 防烟和排烟设施
 - 17.6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 17.7 防灾通信
 - 17.8 防灾用电与应急照明
 - 18 兼顾人民防空
 - 18.1 一般规定
 - 18.2 建筑
 - 18.3 结构验算
 - 18.4 通风
 - 18.5 给水、排水
 - 18.6 电气
 - 18.7 平战功能转换
 - 19 运营管理中心
 - 19.1 一般规定
 - 19.2 建筑
 - 19.3 结构
 - 19.4 给排水、消防
 - 19.5 通风、空调
 - 19.6 供电、照明
 - 19.7 弱电系统要求
 - 20 装修与景观
 - 20.1 一般规定
 - 20.2 隧道侧墙装饰
 - 20.3 防火内衬
 - 20.4 装修材料的选择
 - 20.5 隧道外景观设计
 - 21 环境保护
 - 21.1 一般规定
 - 21.2 噪声污染防治
 - 21.3 大气污染防治
 - 21.4 水污染防治
 - 22 节约能源
 - 22.1 一般规定
 - 22.2 通风节能
 - 22.3 照明节能
 - 22.4 给排水节能
 - 22.5 供电节能
 - 22.6 其他节能措施
 - 23 隧道保护、监测
 - 23.1 一般规定
 - 23.2 隧道保护要求
 - 23.3 隧道监测要点
 - 附录A 盾构段浅埋圆形隧道外部水土荷载计算
 - 附录B 自由变形的弹性匀质圆环内力计算表
 - 附录C 管节干舷高度与定倾高度计算
 - 附录D 地层抗力系数参考表
 - 附录E 错缝拼装时弯矩、轴力的纵向传递
 - 附录F 双线隧道盾构始发井内净尺寸及深度
 - 附录G 车辆有害气体排放量计算因子
 - 附录H 隧道洞口天空面积百分比参考表
 - 附录J 隧道内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试验的标准升温曲线和耐火极限判定标准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