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前言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道路隧道设计标准
	Road tunnel design code
	DG/TJ 08-2033-2017
	主编单位: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施行日期:2017年11月1日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文件
	
		沪建标定〔2017〕627号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批准《道路隧道设计标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主编的《道路隧道设计标准》,经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统一编号为DG/TJ 08-2033-2017,自2017年11月1日起实施。原《道路隧道设计规范》(DG/TJ08-2033-200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二O一七年七月十四日
	本规范是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13]1260号文“关于印发《2014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要求,由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原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道路隧道设计规范 DG/TJ08-2033-2008》进行修订而成。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广泛调查和总结了原规范执行情况,特别是近年来上海道路隧道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引入的新设备、新技术,同时还结合已建典型工程设计、运营情况进行了“隧道洞口气流干扰和防治关键技术”、“隧道照明洞口天空面积百分比取值标准”、“接缝喷涂速凝性防水涂层的水密性试验”的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又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上海隧道设计、建设方面有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通过反复论证研究再审查定稿。
本规范在前版规范22章7个附录的基础上,增订为23章9个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将原第8章工程结构内容单列成盾构段隧道结构、沉管段隧道结构、明挖现浇段结构三节,并增加了结构抗震内容;新增第23章“隧道保护、监测”章节;其他原有章节的内容也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相关规范的修订、工程验证性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扩充与深化。
为了提高规范质量,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建设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1999号申隧设计大厦;邮编200235;E-mail:cai.yuefeng@stedi.com.cn),或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地址:上海市小木桥路683号;邮编200032;E-mail:shgcjsgf@sina.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上海市消防局
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曹文宏、申伟强、陈鸿、杨志豪、郑晋丽、贺春宁、王晨、乔宗昭
参加起草人:(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晓音、王璐琪、石长礼、叶蓉、冯爽、朱祖熹、朱敏、向恒飞、李美玲、余龙、沈婕青、沈蓉、宋飞、张汉曹、张国芳、陆明、陈正杰、陈柳娟、陈海龙、陈景霞、青二春、金秋雯、周湧、孟静、胡波、夏乔网、顾闻、钱锡跃、倪春辉、倪艇、彭子晖、葛洪元、蒋卫艇、傅铭、蔡岳峰、管攀峰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2017年1月
2017年1月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工程条件调查
 - 3.1 一般规定
 - 3.2 前期资料搜集
 - 3.3 自然地理条件调查
 - 3.4 岩土工程勘察
 - 3.5 工程建设环境调查
 - 4 总体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工程总体设计
 - 5 建筑限界
 - 5.1 一般规定
 - 5.2 建筑限界
 - 6 路线
 - 6.1 一般规定
 - 6.2 平面设计
 - 6.3 纵断面设计
 - 7 隧道建筑
 - 7.1 一般规定
 - 7.2 隧道横断面布置
 - 7.3 隧道运营设备纵向综合布置
 - 7.4 工作井建筑
 - 7.5 自然光过渡建筑
 - 7.6 附属用房及设施
 - 8 工程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荷载分类和荷载效应组合
 - 8.3 建筑材料
 - 8.4 盾构段隧道结构
 - 8.5 沉管段隧道结构
 - 8.6 明挖现浇段结构
 - 8.7 结构抗震
 - 8.8 结构耐久性
 - 9 工程防水
 - 9.1 一般规定
 - 9.2 盾构法衬砌结构防水
 - 9.3 沉管法管节结构防水
 - 9.4 明挖法现浇结构防水
 - 10 通风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设计标准
 - 10.3 隧道通风
 - 10.4 隧道需风量
 - 10.5 风道、风井、风机房
 - 10.6 隧道附属工程通风与空调
 - 10.7 通风控制
 - 11 给水排水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给水系统
 - 11.3 排水系统
 - 12 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入口段照明
 - 12.3 过渡段照明
 - 12.4 中间段照明
 - 12.5 出口段照明
 - 12.6 光过渡段的处理
 - 12.7 洞外引道照明
 - 12.8 光源和灯具
 - 12.9 照明配电及控制
 - 13 供配电
 - 13.1 一般规定
 - 13.2 降压变电所
 - 13.3 电线电缆
 - 13.4 动力设备
 - 13.5 接地和防雷
 - 14 弱电系统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综合监控
 - 14.3 通信
 - 14.4 电源、接地及防雷
 - 14.5 线缆及敷设
 - 15 隧道路面铺装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复合式路面
 - 16 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标志
 - 16.3 标线
 - 16.4 交通信号、安全设施
 - 17 隧道防灾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建筑防火
 - 17.3 疏散通道
 - 17.4 消防给水和灭火装置
 - 17.5 防烟和排烟设施
 - 17.6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 17.7 防灾通信
 - 17.8 防灾用电与应急照明
 - 18 兼顾人民防空
 - 18.1 一般规定
 - 18.2 建筑
 - 18.3 结构验算
 - 18.4 通风
 - 18.5 给水、排水
 - 18.6 电气
 - 18.7 平战功能转换
 - 19 运营管理中心
 - 19.1 一般规定
 - 19.2 建筑
 - 19.3 结构
 - 19.4 给排水、消防
 - 19.5 通风、空调
 - 19.6 供电、照明
 - 19.7 弱电系统要求
 - 20 装修与景观
 - 20.1 一般规定
 - 20.2 隧道侧墙装饰
 - 20.3 防火内衬
 - 20.4 装修材料的选择
 - 20.5 隧道外景观设计
 - 21 环境保护
 - 21.1 一般规定
 - 21.2 噪声污染防治
 - 21.3 大气污染防治
 - 21.4 水污染防治
 - 22 节约能源
 - 22.1 一般规定
 - 22.2 通风节能
 - 22.3 照明节能
 - 22.4 给排水节能
 - 22.5 供电节能
 - 22.6 其他节能措施
 - 23 隧道保护、监测
 - 23.1 一般规定
 - 23.2 隧道保护要求
 - 23.3 隧道监测要点
 - 附录A 盾构段浅埋圆形隧道外部水土荷载计算
 - 附录B 自由变形的弹性匀质圆环内力计算表
 - 附录C 管节干舷高度与定倾高度计算
 - 附录D 地层抗力系数参考表
 - 附录E 错缝拼装时弯矩、轴力的纵向传递
 - 附录F 双线隧道盾构始发井内净尺寸及深度
 - 附录G 车辆有害气体排放量计算因子
 - 附录H 隧道洞口天空面积百分比参考表
 - 附录J 隧道内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试验的标准升温曲线和耐火极限判定标准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