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6 智慧排水系统
9.6.1 智慧排水系统应和城镇排水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相匹配,并应建成从生产到运行管理和决策的完整系统。
9.6.2 智慧排水系统应能实现整个城镇或区域排水工程大数据管理、互联网应用、移动终端应用、地理信息查询、决策咨询、设备监控、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9.6.3 智慧排水系统应设置智慧排水信息中心,建立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并应具有对接智慧水务的技术条件,并与其他管理部门信息互通。
9.6.4 智慧排水信息中心应设置显示系统,可展示整个城镇或区域排水系统的总体布局、主要节点的监测数据和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
9.6.5 智慧排水信息中心和下属排水工程之间的数据通信网络应安全可靠。
    
      
9.6.2 智慧排水系统应能实现整个城镇或区域排水工程大数据管理、互联网应用、移动终端应用、地理信息查询、决策咨询、设备监控、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9.6.3 智慧排水系统应设置智慧排水信息中心,建立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并应具有对接智慧水务的技术条件,并与其他管理部门信息互通。
9.6.4 智慧排水信息中心应设置显示系统,可展示整个城镇或区域排水系统的总体布局、主要节点的监测数据和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
9.6.5 智慧排水信息中心和下属排水工程之间的数据通信网络应安全可靠。
条文说明
    9.6.1 城镇或区域排水系统由于排水工程区域分布不同、建设时间不一、管理模式不同和管理人员水平高低不同等情况,导致各排水工程之间存在信息传递脱节、技术资源难以共享和集中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城镇或区域排水系统、公司或集团型水务企业需要建设从生产、运行管理到决策的完整的智慧排水系统,进一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智慧排水系统可以通过智慧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基层生产单位的远程监控、技术指导、生产调度、数据挖掘和信息发布等,使城镇或区域排水系统、公司或集团型水务企业管理由分散转向集中、由粗放转向精细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9.6.3 智慧排水信息中心是城镇或区域排水系统、公司或集团公司级的全局性信息化集成平台,应能对城镇区域内排水管渠、排水泵站、污水厂等排水工程进行生产信息管理、经营管理决策。
智慧排水系统是智慧水务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智慧排水系统应能兼容智慧水务信息构架体系,无缝接入智慧水务信息平台,与环保、气象、安全、水利等其他部门信息互通。
9.6.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慧排水系统展示方式可采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AR(Augmented Reality)、MR(Mix Reality)等新技术手段。
9.6.3 智慧排水信息中心是城镇或区域排水系统、公司或集团公司级的全局性信息化集成平台,应能对城镇区域内排水管渠、排水泵站、污水厂等排水工程进行生产信息管理、经营管理决策。
智慧排水系统是智慧水务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智慧排水系统应能兼容智慧水务信息构架体系,无缝接入智慧水务信息平台,与环保、气象、安全、水利等其他部门信息互通。
9.6.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慧排水系统展示方式可采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AR(Augmented Reality)、MR(Mix Reality)等新技术手段。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9.5 智能化
 - 下一节: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