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2 污泥浓缩
8.2.1 浓缩剩余污泥时,重力式污泥浓缩池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30kg/(m²·d)~60kg/(m²·d);
2 浓缩时间不宜小于12h;
3 由生物反应池后二次沉淀池进入污泥浓缩池的污泥含水率为99.2%~99.6%时,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可为97.0%~98.0%;
4 有效水深宜为4m;
5 采用栅条浓缩机时,其外缘线速度宜为1m/min~2m/min,池底坡向泥斗的坡度不宜小于0.05。
8.2.2 污泥浓缩池宜设置去除浮渣的装置。
8.2.3 当采用生物除磷工艺进行污水处理时,不宜采用重力浓缩。当采用重力浓缩池时,宜对污泥水进行除磷处理。
8.2.4 当采用机械浓缩设备进行污泥浓缩时,宜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运行经验确定设计参数。
8.2.5 污泥浓缩脱水可采用一体化机械。
8.2.6 间歇式污泥浓缩池应设置可排出深度不同的污泥水的设施。
    
      
1 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30kg/(m²·d)~60kg/(m²·d);
2 浓缩时间不宜小于12h;
3 由生物反应池后二次沉淀池进入污泥浓缩池的污泥含水率为99.2%~99.6%时,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可为97.0%~98.0%;
4 有效水深宜为4m;
5 采用栅条浓缩机时,其外缘线速度宜为1m/min~2m/min,池底坡向泥斗的坡度不宜小于0.05。
8.2.2 污泥浓缩池宜设置去除浮渣的装置。
8.2.3 当采用生物除磷工艺进行污水处理时,不宜采用重力浓缩。当采用重力浓缩池时,宜对污泥水进行除磷处理。
8.2.4 当采用机械浓缩设备进行污泥浓缩时,宜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运行经验确定设计参数。
8.2.5 污泥浓缩脱水可采用一体化机械。
8.2.6 间歇式污泥浓缩池应设置可排出深度不同的污泥水的设施。
条文说明
    8.2.1 本条是关于重力式污泥浓缩池设计的规定。
1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污泥浓缩池的固体负荷见表25。
2 根据调查,现有的污泥浓缩池水力停留时间不低于12h。
4 本次修订,浓缩池有效水深采用4m的规定不变。
5 栅条浓缩机的外缘线速度的大小以不影响污泥浓缩为准。我国目前运行的部分重力浓缩池,其浓缩机外缘线速度一般为1m/min~2m/min。同时,根据有关污水厂的运行经验,池底坡向泥斗的坡度规定为不小于0.05。
8.2.2 由于污泥在浓缩池内停留时间较长,有可能会因厌氧分解或反硝化作用而产生气体,污泥附着气体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如不及时排除浮渣,会产生污泥出流。因此,本条规定宜设去除浮渣的装置。
8.2.3 污水生物除磷工艺是靠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超量吸磷形成富磷污泥,将富磷污泥从系统中排出,达到生物除磷的目的。重力浓缩池因水力停留时间长,污泥在池内会发生厌氧释磷,如果将污泥水直接回流至污水处理系统,将增加污水处理的磷负荷,降低生物除磷的效果。因此,当采用生物除磷工艺进行污水处理时,不宜采用重力浓缩。当采用重力浓缩时,应对污泥水进行处理,回收污泥水中的磷。
8.2.4 调查表明,目前一些污水厂采用机械污泥浓缩设备浓缩污泥,如采用带式浓缩机、螺压式浓缩机和转筒式浓缩机等。鉴于污泥浓缩机械设备种类较多,各设备生产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不尽相同,因此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设计参数,无试验资料时,按类似运行经验(污泥性质相似、单台设备处理能力相似)合理选用设计参数。
8.2.5 目前,污泥浓缩脱水一体化机械已经较广泛应用于工程中。
8.2.6 污泥在间歇式污泥浓缩池为静止沉淀,一般情况下污泥水在上层,浓缩污泥在下层。但经较长时间日晒或贮存后,部分污泥可能腐化上浮,形成浮渣,变为中间是污泥水,上、下层是浓缩污泥。此外,污泥贮存深度也有不同。因此,本条规定应设可排出深度不同的污泥水的设施。
1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污泥浓缩池的固体负荷见表25。
2 根据调查,现有的污泥浓缩池水力停留时间不低于12h。
	表25  污泥浓缩池浓缩剩余污泥时的水力停留时间与固体负荷
	
    3 根据一些污泥浓缩池的实践经验,浓缩后污泥的含水率往往达不到97%,故本条规定当浓缩前含水率为99.2%~99.6%时,浓缩后含水率可为97.0%~98.0%。
4 本次修订,浓缩池有效水深采用4m的规定不变。
5 栅条浓缩机的外缘线速度的大小以不影响污泥浓缩为准。我国目前运行的部分重力浓缩池,其浓缩机外缘线速度一般为1m/min~2m/min。同时,根据有关污水厂的运行经验,池底坡向泥斗的坡度规定为不小于0.05。
8.2.2 由于污泥在浓缩池内停留时间较长,有可能会因厌氧分解或反硝化作用而产生气体,污泥附着气体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如不及时排除浮渣,会产生污泥出流。因此,本条规定宜设去除浮渣的装置。
8.2.3 污水生物除磷工艺是靠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超量吸磷形成富磷污泥,将富磷污泥从系统中排出,达到生物除磷的目的。重力浓缩池因水力停留时间长,污泥在池内会发生厌氧释磷,如果将污泥水直接回流至污水处理系统,将增加污水处理的磷负荷,降低生物除磷的效果。因此,当采用生物除磷工艺进行污水处理时,不宜采用重力浓缩。当采用重力浓缩时,应对污泥水进行处理,回收污泥水中的磷。
8.2.4 调查表明,目前一些污水厂采用机械污泥浓缩设备浓缩污泥,如采用带式浓缩机、螺压式浓缩机和转筒式浓缩机等。鉴于污泥浓缩机械设备种类较多,各设备生产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不尽相同,因此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设计参数,无试验资料时,按类似运行经验(污泥性质相似、单台设备处理能力相似)合理选用设计参数。
8.2.5 目前,污泥浓缩脱水一体化机械已经较广泛应用于工程中。
8.2.6 污泥在间歇式污泥浓缩池为静止沉淀,一般情况下污泥水在上层,浓缩污泥在下层。但经较长时间日晒或贮存后,部分污泥可能腐化上浮,形成浮渣,变为中间是污泥水,上、下层是浓缩污泥。此外,污泥贮存深度也有不同。因此,本条规定应设可排出深度不同的污泥水的设施。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