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2 场地
4.2.1 场地抗震地段类别应按表4.2.1划分。
	表4.2.1 场地抗震地段类别划分
	
	4.2.2 工程场地抗震地段的选择宜规避抗震不利和危险地段;当不能规避时,应对抗震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工程结构采取适宜的安全措施。
	4.2.3 岩土的类型应按表4.2.3的规定划分。
	表4.2.3 岩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注:fak为由荷载试验等方法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vs为岩土等效剪切波速。
	4.2.4 对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结构物,工程场地土层剪切波速应由现场实测给出;标准设防类结构物,当无实测剪切波时,可根据岩土的名称和性状按本规范表4.2.3划分岩土的类型,并结合当地的经验,在本规范表4.2.3的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4.2.5 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 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 对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 对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4.2.6 工程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并应符合表4.2.6的规定。当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处于表4.2.6所列场地类别分界线的界限值附近时,宜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场地特征周期。
	表4.2.6 工程场地类别与场地土层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对应表
	
	    注:vse为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为场地覆盖层厚度(m)。
	4.2.7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d0——计算深度,取覆盖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m);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s)。
	4.2.8 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
	          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4.2.2 本条系在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考虑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特殊性制定的。
4.2.3 岩土的类型划分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将原坚硬土或岩石场地区分为岩石场地和坚硬土或软质岩石2亚类,以进一步细化了土的类型的表述。
4.2.5 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规定。
4.2.6 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工程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是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作为评定指标的双参数分类方法。这一场地分类方法得到了我国工程界的普遍认同,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意见。主要的意见是此分类方案呈阶梯状跳跃变化,在边界线上不容易掌握,特别是在覆盖层厚度为80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150m/s的特定情况下,覆盖层厚度或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稍有变化,则场地类别有可能从Ⅳ类突变到Ⅲ类场地,地震作用的取值差异甚大。为了解决场地类别的突变问题,本规范规定当有充分依据时可适当调整。具体可采用如下的调整方法:当有可靠的土层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值而场地类别处于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允许使用插值方法确定边界线附近(指相差15%的范围)的Tg值。
4.2.7、4.2.8 这两条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要求
 - 3.1 抗震设防要求
 - 3.2 抗震性能要求
 - 3.3 地震反应计算
 - 3.4 减震设计
 - 3.5 地震反应观测
 -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 4.1 一般规定
 - 4.2 场地
 - 4.3 地基与基础
 - 4.4 可液化场地
 -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5 地震作用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6 地震反应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 7.1 一般规定
 -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 7.4 基础
 - 7.5 支座
 -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8 高架区间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震反应计算
 - 8.3 抗震性能验算
 - 8.4 抗震构造细节
 - 8.5 抗震措施
 - 9 高架车站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震反应计算
 - 9.3 抗震性能验算
 - 9.4 抗震构造措施
 -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4 抗震性能验算
 - 10.5 抗震构造措施
 -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 B.1 桩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2 扩大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3 静力非线性分析
 - B.4 动力非线性分析
 - 附录C 多点输入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 D.1 桩基础等代弹簧
 - D.2 扩大基础等代弹簧
 -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 F.1 柱式构件的抗剪能力
 - F.2 板构件的抗剪能力
 -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1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2 钢管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3 钢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