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1 一般规定
		5.1.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地震作用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第3.1.4条的规定。
		5.1.2 重点设防类或标准设防类结构应采用本规范第5.2节~5.4节规定的地震作用。
		5.1.3 当工程场地表层工程地质特性变化显著、地形变化较大,或轨道结构的一个结构振动单位的跨度超过600m时,宜计入地震作用的空间变化。
		5.1.4 当工程场址及外延5km范围内存在可能发生震级6.5级及以上地震的活断层时,必须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条文说明
    5.1.1、5.1.2 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后果不同,特别是次生灾害及修复难易程度,为有效地减轻工程的地震灾害,对不同类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特殊设防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需要采用基于具体工程场地的地震、地质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定地震动参数,因此规定应采用基于具体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或专门研究工作结果经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地震动参数。为特殊设防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而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或专门研究工作提供的成果应能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如:沿线路方向各主要控制点的地表、地下设计深度和基岩面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反应谱、竖向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反应谱、地表峰值位移,峰值加速度和位移沿深度的变化,以及与地表、地下设计深度及基岩面处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位移相匹配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一般情况下对于重点设防类及标准设防类结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按本规范取值即可。对已进行了具体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情况,应采用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震动参数结果进行抗震设计,但一般情况下不应低于本规范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5.1.3 工程场地的局部场地和地形变化显著,将导致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地震动明显变化,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跨度超过600m时,这一地震动的空间变化将导致结构基础处地震动的空间显著变化,不可忽略。因此,对于特殊工程场地,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宜考虑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空间变化特征。
5.1.4 如果工程场址及附近场区(5km)范围内可能存在发生强震的活动断层,则这条断层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将会可能对工程场地形成近断层地震动影响作用频谱特征和引起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如断层地表破裂)产生显著的影响,为充分考虑这一地震地质环境的影响,必须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同时有必要基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合理地考虑强震引起的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包括近断层竖向地震动特性。
特殊设防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需要采用基于具体工程场地的地震、地质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定地震动参数,因此规定应采用基于具体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或专门研究工作结果经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地震动参数。为特殊设防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而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或专门研究工作提供的成果应能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如:沿线路方向各主要控制点的地表、地下设计深度和基岩面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反应谱、竖向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反应谱、地表峰值位移,峰值加速度和位移沿深度的变化,以及与地表、地下设计深度及基岩面处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位移相匹配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一般情况下对于重点设防类及标准设防类结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按本规范取值即可。对已进行了具体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情况,应采用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震动参数结果进行抗震设计,但一般情况下不应低于本规范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5.1.3 工程场地的局部场地和地形变化显著,将导致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地震动明显变化,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跨度超过600m时,这一地震动的空间变化将导致结构基础处地震动的空间显著变化,不可忽略。因此,对于特殊工程场地,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宜考虑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空间变化特征。
5.1.4 如果工程场址及附近场区(5km)范围内可能存在发生强震的活动断层,则这条断层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将会可能对工程场地形成近断层地震动影响作用频谱特征和引起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如断层地表破裂)产生显著的影响,为充分考虑这一地震地质环境的影响,必须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同时有必要基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合理地考虑强震引起的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包括近断层竖向地震动特性。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 地震作用
 - 下一节: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要求
 - 3.1 抗震设防要求
 - 3.2 抗震性能要求
 - 3.3 地震反应计算
 - 3.4 减震设计
 - 3.5 地震反应观测
 -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 4.1 一般规定
 - 4.2 场地
 - 4.3 地基与基础
 - 4.4 可液化场地
 -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5 地震作用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6 地震反应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 7.1 一般规定
 -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 7.4 基础
 - 7.5 支座
 -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8 高架区间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震反应计算
 - 8.3 抗震性能验算
 - 8.4 抗震构造细节
 - 8.5 抗震措施
 - 9 高架车站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震反应计算
 - 9.3 抗震性能验算
 - 9.4 抗震构造措施
 -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4 抗震性能验算
 - 10.5 抗震构造措施
 -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 B.1 桩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2 扩大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3 静力非线性分析
 - B.4 动力非线性分析
 - 附录C 多点输入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 D.1 桩基础等代弹簧
 - D.2 扩大基础等代弹簧
 -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 F.1 柱式构件的抗剪能力
 - F.2 板构件的抗剪能力
 -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1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2 钢管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3 钢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