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C 多点输入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C.0.1 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应采用分解位移法,结构反应最大值的平均值可按下式计算:
	
         (C.0.1)
	    式中:Rr——第r地震动输入下的结构拟静力反应;
	          Rs——第s地震动输入下的结构拟静力反应;
	          Rir——第r地震动输入下第i振型的动力反应;
	C.0.2 组合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C.0.2-1)
	
         (C.0.2-2)
	
         (C.0.2-3)
	    式中:ρgrgs——结构拟静力反应组合系数;
	          ρgrjs——拟静力与动力耦合反应组合系数;
	          ρirjs——动力反应组合系数。
	C.0.3 结构反应矩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C.0.3-1)
	
         (C.0.3-2)
	
         (C.0.3-3)
	    式中:λgrgs——拟静力反应矩(m);
	          λgrjs——拟静力与动力耦合反应(m);
	          λirjs——动力反应(m);
	          Re——复数的实部;
	          Hj(ω)——第j振型的稳态频率响应函数,按本规范C.0.4条的规定计算;
	          H*i(ω)——第i振型的稳态频率响应函数的共轭函数;
	          SAgrgs(ω)——地震动加速度互功率谱密度函数,按本规范C.0.5条的规定计算。
	C.0.4 第j振型的稳态频率响应函数可按下式计算:
	
         (C.0.4)
	    式中:ωj——第j振型的圆频率;
	          ξj——第j振型的模态阻尼比。
	C.0.5 地震动加速度互功率谱密度函数可按下式计算:
	 
	
         (C.0.5)
	    式中:ωf、ξf——自功率谱模型参数,按表C.0.5取值;
	          ρ1、ρ2、q——相干函数模型参数,按表C.0.5取值;
	          drs——空间r点和s点间的水平空间距离(m);
	          θ——地震波传播方向与r至s连线方向的夹角(rad);
	          Vapp——地震动水平视波速(m/s)。
	表C.0.5 计算ρgrgs、ρgrjs、和ρirjs的地震动参数取值
	
	C.0.6 地震动水平视波速Vapp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可通过对工程场地所处具体地震环境的评价确定其取值;
	    2 当无可靠依据时,可取1000m/s或取对结构反应最不利的视波速;
	    3 视波速的取值不宜小于1000m/s。
顶部
- 上一节:B.4 动力非线性分析
 - 下一节: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要求
 - 3.1 抗震设防要求
 - 3.2 抗震性能要求
 - 3.3 地震反应计算
 - 3.4 减震设计
 - 3.5 地震反应观测
 -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 4.1 一般规定
 - 4.2 场地
 - 4.3 地基与基础
 - 4.4 可液化场地
 -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5 地震作用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6 地震反应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 7.1 一般规定
 -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 7.4 基础
 - 7.5 支座
 -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8 高架区间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震反应计算
 - 8.3 抗震性能验算
 - 8.4 抗震构造细节
 - 8.5 抗震措施
 - 9 高架车站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震反应计算
 - 9.3 抗震性能验算
 - 9.4 抗震构造措施
 -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4 抗震性能验算
 - 10.5 抗震构造措施
 -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 B.1 桩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2 扩大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3 静力非线性分析
 - B.4 动力非线性分析
 - 附录C 多点输入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 D.1 桩基础等代弹簧
 - D.2 扩大基础等代弹簧
 -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 F.1 柱式构件的抗剪能力
 - F.2 板构件的抗剪能力
 -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1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2 钢管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3 钢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