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冷凝水管防结露厚度选用表



表K.0.1-3热管道离心玻璃棉经济绝热厚度(热价85元/GJ)

1 全部按经济厚度计算,还贷6年,利息10%,使用期按120天,2880小时。热价35元/GJ相当于城市供热;热价85元/GJ相当于天然气供热。
2 导热系数λ:柔性泡沫橡塑λ=0.034+0.00013tm;离心玻璃λ=0.031+0.00017tm。
3 适用于室内环境温度20℃,风速0m/s;室外温度为0℃,风速3m/s。
4 设备保温厚度可按最大口径管道的保温厚度再增加5mm。
5 当室外温度非0℃时,实际采用的厚度
。其中δ为环境温度0℃时的查表厚度,T。为管内介质温度(℃),Tw为实际使用期平均环境温度(℃)。K.0.2 室内机房内空调设备与管道保冷厚度可按表K.0.2-1~表K.0.2-2中给出的厚度选用。
	表K.0.2-1室内机房冷水管道最小绝热层厚度(mm)
	(介质温度≥5℃)
	
	表K.0.2-1室内机房冷水管道最小绝热层厚度(mm)
	(介质温度≥-10℃)
	
	注:管道与设备保冷制表条件:
	    1 均采用经济厚度和防结露要求确定的绝热层厚度。冷价按75元/GJ;还贷6年,利息10%,使用期按120天,2880小时。
	    2 Ⅰ区系指较干燥地区,室内机房环境温度不高于31℃、相对湿度不大于75%;Ⅱ区系指较潮湿地区,室内机房环境温度不高于33℃、相对湿度不大于80%;各城市或地区可对照使用。
	    3 导热系数λ:柔性泡沫橡塑λ=0.034+0.00013tm;离心玻璃λ=0.031+0.00017tm;聚氨酯发泡λ=0.0275+0.00009tm。
	    4 蓄冰设备保冷厚度应按最大口径管道的保冷厚度再增加5mm~10mm。
	K.0.3 室外空调设备管道发泡橡塑和硬质聚氨酯泡塑保冷层防结露厚度可按下述方法确定:
	      1 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和管道内冷介质的温度,查表K.0.3得到对应的潮湿系数θ;
	      2 查图K.0.3-1和图K.0.3-2得到绝热材料的最小防结露厚度;
	      3 对最小防结露厚度进行修正,一般情况下发泡橡塑修正系数可取1.20,聚氨酯泡塑可取1.30。
	表K.0.3各主要城市的潮湿系数θ表
	

续表K.0.3

续表K.0.3

续表K.0.3

续表K.0.3

续表K.0.3


图K.0.3-1发泡橡塑材料的最小防结露厚度
K.0.4空调风管绝热热阻与空调冷凝水管道保冷厚度可按表K.0.4-1和表K.0.4-2选用。
	表K.0.4-1室内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
	
	注:技术条件:
	    1 建筑物内环境温度:冷风时26℃,暖风时20℃;
	    2 以玻璃棉为代表材料,冷价为75元/GJ,热价为85元/GJ。
	
图K.0.3-2硬质聚氨酯泡塑材料的最小防结露厚度
注:图中绝热材料的tm=20℃,发泡橡塑λ=0.0366W/(m•K),聚氨酯泡塑λ=0.0293W/(m•K)。
	表K.0.4-2空调冷凝水管防结露最小绝热层厚度(mm)
	
	注:Ⅰ区系指较干燥地区,室内机房环境温度不高于31℃、相对湿度不大于75%;
	       Ⅱ区系指较潮湿地区,室内机房环境温度不高于33℃、相对湿度不大于80%。
顶部
- 上一节: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调标准制冷量
 - 下一节:本规范用词说明
 
目录导航
- 前 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 4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 4.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4.2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5 供暖
 - 5.1 一般规定
 - 5.2 热负荷
 - 5.3 散热器供暖
 - 5.4 热水辐射供暖
 - 5.5 电加热供暖
 - 5.6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5.7 户式燃气炉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
 - 5.8 热空气幕
 - 5.9 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 5.10 集中供暖系统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 6 通 风
 - 6.1 一般规定
 - 6.2 自然通风
 - 6.3 机械通风
 - 6.4 复合通风
 - 6.5 设备选择与布置
 - 6.6 风管设计
 - 7 空气调节
 - 7.1 一般规定
 - 7.2 空调负荷计算
 - 7.3 空调系统
 - 7.4 气流组织
 - 7.5 空气处理
 - 8 冷源与热源
 - 8.1 一般规定
 - 8.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 8.3 热 泵
 - 8.4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8.5 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8.6 冷却水系统
 - 8.7 蓄冷与蓄热
 - 8.8 区域供冷
 - 8.9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 8.10 制冷机房
 - 8.11 锅炉房及换热机房
 - 9 检测与监控
 - 9.1 一般规定
 - 9.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9.3 供暖通风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 9.4 空调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 9.5 空调冷热源及其水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 10 消声与隔振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消声与隔声
 - 10.3 隔振
 - 11 绝热与防腐
 - 11.1 绝热
 - 11.2 防腐
 -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方法
 - 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 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 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 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 附录H 夏季空凋冷负荷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系数表
 - 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调标准制冷量
 - 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冷凝水管防结露厚度选用表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