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4 电梯与自动扶梯
	6.4.1 旅客进站、出站通道上宜设置电梯、自动扶梯。水平换乘距离大于300m的换乘通道宜设置自动人行道,自动人行道倾角不应大于12°。
	6.4.2 室外运行的自动扶梯宜设顶棚和围护设施,电梯、自动扶梯应设置排水设施。
	6.4.3 自动扶梯应采用公共交通型,并应具有变频调速功能。自动扶梯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在旅客进站、出站通道上的自动扶梯,与楼梯并排设置时,倾角宜采用23.2°;单独设置时,倾角可采用23.2°或27.3°。
	
		    2 自动扶梯额定速度宜为0.5m/s。
	
		    3 梯级深度不应小于0.38m,水平梯级踏面不应小于3级。
	
		6.4.4 自动扶梯工作点与前方影响通行固定设施的距离不应小于8m;两台相对布置自动扶梯工作点的间距不应小于16m。自动扶梯与楼梯相对布置时,自动扶梯工作点与楼梯第一级踏步的距离不应小于12m。
		
			6.4.5 电梯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客用电梯额定载重量不应小于1000kg。兼做物流通道时,其额定载重量不应小于1600kg。
		
			    2 客用电梯额定速度宜为1m/s,且不应小于0.63m/s。
		
			    3 客用电梯门宜采用双扇中分门,宽度不应小于1m,且不应朝向铁路线路方向。
		
			    4 货运电梯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4.6 自动扶梯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0m,也不应大于1.10m。提升高度12m及以上的自动扶梯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6.4.7 自动扶梯与站台交界处地面宜高出站台面0.02m,且应采用缓坡与站台面相接。
			 
	条文说明
    6.4.1 自动人行道倾角依据《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16899-2011第5.2.2条要求确定。
	6.4.3 关于自动扶梯的说明:
	    1 条文中旅客进站、出站通道指设置在旅客进站流线、出站流线和换乘流线上的客流通道,一般包括集散厅通往候车区(厅、室),候车区(厅、室)通往站台,站台与天桥地道间的通道,不包括站房内通往站内商业设施等附属设施的通道。
	    23.2°视倾角扶梯初期投资与标准倾角扶梯比较增加10%~15%,但23.2°视倾角的扶梯是路内大量采用的产品,与并行的楼梯角度协调性较好。考虑视觉效果,推荐与楼梯并行的扶梯采用23.2°视倾角。
	    2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第25.1.15条规定中有0.5m/s和0.65m/s两种额定速度。由于铁路旅客大多携带行李,考虑安全因素,本款采用较低额定速度。
	
		    3《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2011第5.3.2.2.2条和第5.7.2.1条要求,一个梯级深度不应小于0.38m,水平移动距离不应小于0.8m,考虑铁路旅客携带行李等因素,本款要求水平梯级踏面不少于3级。
	
		6.4.4 本条依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第20.2.9条制定。
		
			6.4.5 本条参考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有关要求制定。考虑铁路客站人员较多,且大多携带行李。因此,适当提高了客用电梯额定载重量和额定速度。
		
			6.4.6 本条依据《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GB16899-2011第5.5.2.1条制定。考虑铁路客站人员较多和安全因素,提高了扶手最低高度的要求。提升高度过高的自动扶梯容易给旅客带来恐惧心理。经调研,铁路客站扶梯常见11.5m提升高度,大部分未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为易于操作并减少提升高度过高给旅客带来的恐惧心理,采用12m提升高度作为设置安全措施的分界线。目前自动扶梯较常见的安全措施是增加防护栏杆。
6.4.7 自动扶梯与站台交界处地面高出站台面0.02m,主要是为防止站台面飘落的雨水或融化后的雪水流入自动扶梯内部。
	6.4.7 自动扶梯与站台交界处地面高出站台面0.02m,主要是为防止站台面飘落的雨水或融化后的雪水流入自动扶梯内部。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3 检票口
 - 下一节:6.5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总体设计
 - 3.1 一般规定
 - 3.2 车站规模
 - 3.3 接口设计
 - 4 总平面
 - 4.1 总平面布置
 - 4.2 城市配套设施
 - 5 站房建筑
 - 5.1 一般规定
 - 5.2 集散厅
 - 5.3 候车区(厅、室)
 - 5.4 售票用房
 - 5.5 其他服务设施
 - 5.6 客运作业及附属用房
 - 5.7 行包用房
 - 5.8 空间环境
 - 5.9 内部装修与构造
 - 5.10 建筑幕墙与金属屋面
 - 5.11 建筑节能
 - 5.12 口岸站
 - 5.13 地下车站
 - 6 客运服务设施
 - 6.1 站台、雨棚
 - 6.2 跨线设施
 - 6.3 检票口
 - 6.4 电梯与自动扶梯
 - 6.5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 7 结构
 - 7.1 一般规定
 - 7.2 荷载与作用
 - 7.3 材料
 - 7.4 特殊结构
 - 7.5 地下车站结构
 - 7.6 基础
 - 7.7 深基坑
 - 7.8 雨棚与站台墙
 - 7.9 其他
 - 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8.1 一般规定
 - 8.2 室内外空气设计参数
 - 8.3 供暖
 - 8.4 通风
 - 8.5 空气调节
 - 8.6 其他
 - 9 给水排水
 - 9.1 一般规定
 - 9.2 给水
 - 9.3 排水
 - 10 电气与照明
 - 10.1 一般规定
 - 10.2 供配电
 - 10.3 照明
 - 11 客运服务信息系统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
 - 11.3 客票系统
 - 11.4 其他
 - 12 无障碍设施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