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7 防烟性能
	6.7.1 防烟装置
	6.7.1.1 防火卷帘的帘面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在门楣处、每根导轨内,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防烟部件与帘面的贴合情况、缝隙情况。
	6.7.1.2 防火卷帘导轨、门楣内设置防烟部件的性能按GB16807的规定进行检验。
	6.7.2 帘面漏烟量
	6.7.2.1 试验设备
	    防火卷帘的帘面漏烟量试验设备示意图如图10所示。

		    试验设备包括以下部分:
	
		    a)连接管道:试件通过连接管道与气体流量计相连,连接管道的截面尺寸为1mx1m,轴向长度为2m;
	
		    b)测量管道和气体流量计:气体流量采用标准孔板、旋涡流量计或其他流量测量仪表进行测量,气体流量计安装在测量管道中;
	    c)压力传感器:测量并显示连接管道和测量管道内的气体压力;
	    d)温度计:测量并显示测量管道内的气体温度;
	    e)引风机系统:包括引风机、进气阀、旁通调节阀和旁通管道。
	
		
	
		
			
		
			
				
			
				
		
	
		6.7.2.2 试件
	
		    试件由帘面和框架组成,帘面有效面积为1mx1m,帘面安装在框架中,与框架的接触部分应密封。
	
		6.7.2.3 试验步骤
	
		    按下述步骤测试帘面漏烟量。
	
		    a)将试件安装在连接管道上,并用密封材料将试件表面密封。
	
		    b)调整各测量仪表,使其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启动引风机,调节进气阀和旁通调节阀,使试件前后的气体差压为20Pa±3 Pa,待稳定后,测量并记录气体流量计的流量和气体流量计处的气体压力及温度,测量并记录此刻的大气压力。此时测得的流量为试验环境条件下试验设备的漏烟量,每1min测量并记录一次,连续测量5min,将所记录的数值取平均值,用Q1表示。然后,按公式(7)将Q1值转换成标准状态下的值Q标1。如果计算得到的Q标1大于5m3/h,则应调整试验设备各连接处的密封情况,直到Q标1不大于5m3/h时为止。
	
		    c)拆去试件表面的密封材料,调整进气阀和旁通调节阀,使试件前后的气体差压仍保持为20 Pa±3 Pa,待稳定后,测量并记录气体流量计的流量和气体流量计处的气体压力及温度,测量并记录此刻的大气压力。此时测得的流量为试验环境条件下试验设备和试件的总漏烟量,每1min测量并记录一次,连续测量5min,将所记录的数值取平均值,用Q2表示。然后,按公式(8)将Q2值转换成标准状态下的值Q标2。
	
		    d) 试件漏烟量(帘面漏烟量)按公式(9)进行计算。
	
			    式中:
		
			    Q标1 ——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试验设备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Q1    ——按6.7.2.3 b)实测的试验设备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T1     ——按6.7.2.3 b)实测的测量管道内气体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B1     ——按6.7.2.3b)实测的试验环境大气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
		
			    P1     ——按6.7.2.3 b)实测的流量计处气体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
		
				    式中:
			
				    Q标2 ——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试验设备和试件的总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Q2    ——按6.7.2.3c)实测的试验设备和试件总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T2     ——按6.7.2.3c)实测的测量管道内气体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B2     ——按6.7.2.3c)实测的试验环境大气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
			
				    P2     ——按6.7.2.3c)实测的流量计处气体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
			
					    式中:
				
					    Q     ——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试件单位面积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平方米小时[m3/(㎡·h)];
				
					    S      ——试件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Q标1 ——按公式(7)计算的试验设备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Q标2 ——按公式(8)计算的试验设备和试件总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引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分类
 - 4.1 结构示意图
 - 4.2 分类和代号
 - 4.3 规格
 - 4.4 型号
 - 5 技术要求
 - 5.1 外观
 - 5.2 主要材料性能
 - 5.3 主要零部件性能
 - 5.4 装配质量
 - 5.5 启、闭运行性能
 - 5.6 耐风压性能
 - 5.7 防烟性能
 - 5.8 耐火性能
 - 6 试验方法
 - 6.1 外观
 - 6.2 主要材料性能
 - 6.3 主要零部件性能
 - 6.4 装配质量
 - 6.5 启、闭运行性能
 - 6.6 耐风压性能
 - 6.7 防烟性能
 - 6.8 耐火性能
 - 7 检验规则
 - 7.1 检验分类
 - 7.2 出厂检验
 - 7.3 型式检验
 -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8.1 标志
 - 8.2 包装
 - 8.3 运输
 - 8.4 贮存
 - 附录A(资料性) 材料及尺寸偏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