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8.1 一般规定
18.1.1 热力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热负荷的计算确定,热负荷应包括近期发展的需要量。
18.1.2 热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应按用户的供暖通风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不宜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和管网热损失;
2 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闭式热水管网干管和支管的设计流量应按供暖通风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
3 当热水管网兼供生活热水时,干管的设计流量应计入按生活热水小时平均耗热量计算的设计流量;支管的设计流量,当生活热水用户有贮水箱时,可按生活热水小时平均耗热量计算;当生活热水用户无贮水箱时,可按其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
18.1.3 蒸汽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生产、采暖通风和生活小时最大耗热量,并计入同时使用系数和管网热损失计算。
18.1.4 凝结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网的设计流量减去不回收的凝结水量计算。
18.1.5 蒸汽管道起始蒸汽参数应按用户的蒸汽最大工作参数和热源至用户的管网压力损失及温度降计算确定。
    
	 
      
18.1.2 热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应按用户的供暖通风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不宜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和管网热损失;
2 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闭式热水管网干管和支管的设计流量应按供暖通风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
3 当热水管网兼供生活热水时,干管的设计流量应计入按生活热水小时平均耗热量计算的设计流量;支管的设计流量,当生活热水用户有贮水箱时,可按生活热水小时平均耗热量计算;当生活热水用户无贮水箱时,可按其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
18.1.3 蒸汽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生产、采暖通风和生活小时最大耗热量,并计入同时使用系数和管网热损失计算。
18.1.4 凝结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网的设计流量减去不回收的凝结水量计算。
18.1.5 蒸汽管道起始蒸汽参数应按用户的蒸汽最大工作参数和热源至用户的管网压力损失及温度降计算确定。
条文说明
    
	18.1.1 锅炉房投入运行时,供热负荷不一定达到设计负荷,用户热负荷有可能逐步发展,因此设计流量的计算要考虑近期热负荷发展的情况。
	18.1.2 在计算热水管网的设计流量时,应按采暖、通风负荷的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闭式热水管网,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通风负荷的设计流量与采暖负荷一样,按其小时最大耗热量换算,因为通风机运行与否热水工况是一样的,所以不考虑同时使用系数。
	    由于计算中常有富余量,此富余量足以补偿管道热损失,因此支管和干管的设计流量不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和热损失,这是较为简便和合理的。即使在只有采暖负荷的情况下也不必考虑热损失,因为中央质调节时供求温度是根据室外气温调节的。为考虑管道热损失,运行中适当提高供水温度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不增加设计流量和由此而增加循环水泵的能耗,是符合节能原则的。
	    兼供生活热水干管的设计流量,其中生活热水负荷可按其小时平均耗热量计算。其理由:一是生活热水用户数量多,最大热负荷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小;二是目前生活热水负荷占总热负荷的比例较小。而支管情况则不同,故支管设计流量应根据生活热水用户有无贮水箱,按实际可能出现的小时最大耗热量进行计算。
18.1.3 蒸汽管网的设计流量,干管按各用户各种热负荷小时最大耗热量之和,分别乘以同时使用系数和管网热损失进行计算;支管则按用户的各种热负荷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
18.1.4 凝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即为相应的蒸汽管道设计流量减去不回收的凝结水量。
	
18.1.3 蒸汽管网的设计流量,干管按各用户各种热负荷小时最大耗热量之和,分别乘以同时使用系数和管网热损失进行计算;支管则按用户的各种热负荷小时最大耗热量计算。
18.1.4 凝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即为相应的蒸汽管道设计流量减去不回收的凝结水量。
		18.1.5 锅炉的运行压力一般是按照热用户的蒸汽最大工作参数(压力、温度),再考虑管网压力损失和温度降而确定的,这样确定的蒸汽管网的蒸汽起始参数是切合实际的。这样做管道的直径可能会大些,初次投资要大些,但从长远看,可以适应较大热负荷的增长,从实际运行来说,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用户的压力和温度要求,是较为节能的运行方式。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锅炉房的布置
 - 4.1 位置的选择
 - 4.2 建筑物、构筑物和场地的布置
 - 4.3 锅炉间、辅助间和生活间的布置
 - 4.4 工艺布置
 - 5 燃煤系统
 - 5.1 燃煤设施
 - 5.2 煤、灰渣和石灰石的贮运
 - 6 燃油系统
 - 6.1 燃油设施
 - 6.2 燃油的贮运
 - 7 燃气系统
 - 8 锅炉烟风系统
 - 9 锅炉给水设备和水处理
 - 9.1 锅炉给水设备
 - 9.2 水处理
 - 10 供热热水制备
 - 10.1 热水锅炉及附属设施
 - 10.2 热水制备设施
 - 11 监测和控制
 - 11.1 监测
 - 11.2 控制
 - 12 化验和检修
 - 12.1 化验
 - 12.2 检修
 - 13 锅炉房管道
 - 13.1 汽水管道
 - 13.2 燃油管道
 - 13.3 燃气管道
 - 14 保温和防腐蚀
 - 14.1 保温
 - 14.2 防腐蚀
 - 15 土建、电气、供暖通风和给水排水
 - 15.1 土建
 - 15.2 电气
 - 15.3 供暖通风
 - 15.4 给水排水
 - 16 环境保护
 - 16.1 大气污染物防治
 - 16.2 噪声与振动防治
 - 16.3 废水治理
 - 16.4 固体废弃物治理
 - 16.5 绿化
 - 17 消防
 - 18 室外热力管道
 - 18.1 一般规定
 - 18.2 管道系统
 - 18.3 管道布置和敷设
 - 附录A 室外热力管道、管沟与建筑物、构筑物、 道路、铁路和其他管线之间的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