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2 水处理
	9.2.1 水处理设计应符合锅炉安全和经济运行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对锅炉给水和锅水的质量要求、补给水量、锅炉排污率和水处理设备的设计出力等因素确定;
	    2 经处理后的锅炉给水不应使锅炉的蒸汽对生产和生活造成有害的影响。
	9.2.2 额定出口压力小于或等于2.50MPa(表压)的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的有关规定;额定出口压力大于2.50MPa(表压)的蒸汽锅炉水汽质量,除应符合锅炉产品和用户对汽水质量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GB/T12145的有关规定。
	9.2.3 当原水水压不能满足水处理工艺要求时,应设置原水加压设施。
	9.2.4 蒸汽锅炉、汽水两用锅炉的给水和热水锅炉的补给水应采用锅外水处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锅炉可采用锅内加药处理:
	    1 单台额定蒸发量小于或等于4t/h,且额定蒸汽压力小于或等于1.25MPa(表压)的,对汽、水品质无特殊要求的自然循环蒸汽锅炉和汽水两用锅炉;
	    2 单台额定热功率小于或等于4.2MW的非管架式热水锅炉。
	9.2.5 采用锅内加药水处理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第9.2.2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自动加药设施;
	    2 应设有锅炉排泥渣和清洗的设施。
	9.2.6 以软化水为补给水或单纯采用锅内加药处理的蒸汽锅炉的正常排污率不应超过10%,以除盐水为补给水的锅炉的正常排污率不应超过2%。
	9.2.7 蒸汽锅炉连续排污水的热量应合理利用,且宜根据锅炉房总连续排污量设置连续排污膨胀器和排污水换热器。
	9.2.8 锅炉用水预处理及软化除盐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用水软化除盐设计规范》GB/T50109的有关规定。
	9.2.9 软化或除盐水处理设备的出力应按下列各项损失和消耗量计算:
	    1 蒸汽用户的凝结水损失;
	    2 锅炉房自用蒸汽的凝结水损失;
	    3 锅炉排污水损失;
	    4 室外蒸汽管道和凝结水管道的漏损;
	    5 采暖热水系统的补给水;
	    6 水处理系统的自用软化或除盐水;
	    7 其他用途的软化或除盐水。
	9.2.10 凝结水箱、软化或除盐水箱和中间水箱的设置和有效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凝结水箱宜设1个;当锅炉房常年不间断供热时,宜设2个或1个中间带隔板分为2格的凝结水箱;水箱的总有效容量宜按20min~40min的凝结水回收量确定;
	    2 软化或除盐水箱的总有效容量应根据水处理设备的设计出力和运行方式确定;当设有再生备用设备时,软化或除盐水箱的总有效容量应按30min~60min的软化或除盐水消耗量确定;
	    3 中间水箱总有效容量宜按水处理设备设计出力15min~30min的水量确定,中间水箱的内壁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9.2.11 凝结水泵、软化或除盐水泵以及中间水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有1台备用,当其中1台停止运行时,其余的总流量应满足系统水量要求;
	    2 凝结水泵、软化或除盐水泵可合用1台备用泵;
	    3 中间水泵应选用耐腐蚀泵。
	9.2.12 锅炉的锅筒与锅炉管束为胀接时,化学水处理系统应能维持蒸汽锅炉锅水的相对碱度小于20%;当不能达到这一要求时,应设置向锅水中加入缓蚀剂的设施。
	9.2.13 蒸汽锅炉给水的除氧宜采用大气式热力除氧器,除氧水箱下部宜装设再沸腾用的蒸汽管。
	9.2.14 热水系统补给水的除氧应采用低温除氧方式;当采用亚硫酸钠加药除氧时,应监测锅水中亚硫酸根的含量。
	9.2.15 磷酸盐溶液的制备设施宜采用溶解器和溶液箱。溶解器应设置搅拌和过滤装置。溶液箱的有效容量不宜小于锅炉房1d的药液消耗量。磷酸盐可采用干法贮存。磷酸盐溶液制备用水应采用软化水或除盐水。
	9.2.16 磷酸盐加药设备宜采用计量泵;每台锅炉宜设置1台计量泵;当有数台锅炉时,尚宜设置1台备用计量泵;磷酸盐加药设备宜布置在锅炉间运转层。
	9.2.17 氨溶液制备和输送的设备、管道、阀门及其附件不应采用铜质材料制品。
	9.2.18 在汽水系统中应装设取样点;汽水取样冷却器宜相对集中布置;汽水取样头的型式、引出点和管材应满足样品具有代表性和不受污染的要求;汽水样品的温度宜小于30℃。
条文说明
    
	9.2.1 本条对锅炉房水处理工艺设计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和要求。
9.2.2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蒸汽锅炉参数系列》GB/T1921和《电站锅炉蒸汽参数系列》GB/T753的规定,对原标准中压力参数和个别文字做了修改。额定出口压力小于或等于2.50MPa(表压)的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的规定。
9.2.2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蒸汽锅炉参数系列》GB/T1921和《电站锅炉蒸汽参数系列》GB/T753的规定,对原标准中压力参数和个别文字做了修改。额定出口压力小于或等于2.50MPa(表压)的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的规定。
	    额定出口压力大于2.50MPa(表压)的蒸汽锅炉水汽质量,除应符合锅炉产品和用户对汽水质量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GB/T12145的有关规定。
	9.2.3 原水水压不能满足水处理工艺系统要求时,要设置原水加压设施,具体做法要根据水处理系统的要求和现场情况确定。
	9.2.4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的规定,对原标准第9.2.6条做了相应修改。
	9.2.5 采用锅内加药水处理的锅炉给水和锅水的水质,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条规定。
	    原标准第9.2.7条中第1款、第2款内容在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中已有,故本次修订时删除。
	    本条第1款、第2款是原标准第9.2.7条中第3款、第4款内容,当采用锅内加药水处理时,要采取从设计上保证锅炉不结垢或少结垢的措施。
	9.2.6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的规定,对原标准第9.2.8条做了修改,以锅炉补给水处理方式规定了排污率上限。
	9.2.7 本条规定了蒸汽锅炉连续排污水的热量要合理利用,连续排污水的热量利用方法很多,这既能提高热能利用率,又可节省排污水降温的水耗。
	9.2.8 原标准第9.2.11条~第9.2.17条均为离子交换法制取软化水的内容。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用水软化除盐设计规范》GB/T50109专业水处理标准,不仅涵盖了上述内容,而且还包含了最新出现的反渗透、纳滤及电除盐等新工艺。因此“锅炉用水预处理及软化除盐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用水软化除盐设计规范》GB/T50109的有关规定”更合理,更符合目前锅炉用水处理的实际情况。
	9.2.9 本条明确规定了计算软化水或除盐水的水处理设备出力时要包括的各项损失和消耗量。
	9.2.10 本条对凝结水箱、软化或除盐水箱及中间水箱等各类水箱的总有效容量和设置要求做了规定,以保证各类水箱均能安全运行。中间水箱一般贮存氢离子交换器的出水,该水呈酸性,有腐蚀性,故中间水箱的内壁要有防腐措施。
	9.2.11 凝结水泵、软化或除盐水泵、中间水泵均为系统中间环节的加压水泵,其流量和扬程均要满足系统的要求。水泵容量、台数的配置及备用泵的设置均要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中间水泵输送的水是除二氧化碳器的出水,呈酸性,有腐蚀性,故选用耐腐蚀泵。
	9.2.12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的规定,对全焊接结构的锅炉,锅水的相对碱度可不控制;对锅筒与锅炉管束为胀管连接的锅炉,水处理系统应能维持蒸汽锅炉锅水相对碱度小于20%,以防止锅炉的苛性脆化。
	9.2.13 大气式热力除氧器具有负荷适应性强、进水温度允许低、体积小、金属耗量少、除氧效果好等优点,因此锅炉房设计中锅炉给水除氧设备大多数采用大气式热力除氧器。现有的大气式热力除氧器产品中均带有沸腾蒸汽管,供启动和辅助加热,可保证除氧水箱的水温达到除氧温度。
	9.2.14 热水系统如果没有蒸汽来源,采用热力除氧是不可行的,采用真空除氧、解析除氧或化学除氧等低温除氧系统,可达到除氧要求。当采用亚硫酸钠加药除氧时,要监测锅水中亚硫酸根的含量在规定的10mg/L~30mg/L范围内。
	9.2.15 磷酸盐溶解器和溶液箱是磷酸溶液的制备设备,溶解器要设有搅拌和过滤设施。磷酸盐可采用干法贮存。配制磷酸盐溶液采用软化水或除盐水。
9.2.16 本条规定了磷酸盐加药设备的选用和备用配置的原则,为便于运行人员的操作和管理,加药设备宜布置在锅炉间运转层。
9.2.16 本条规定了磷酸盐加药设备的选用和备用配置的原则,为便于运行人员的操作和管理,加药设备宜布置在锅炉间运转层。
	9.2.17 氨对铜和铜合金材料有腐蚀性,故制备氨溶液的设备管道及附件不应使用铜质材料制品。
9.2.18 汽水系统要装设必要的取样点,取样系统的取样冷却器宜相对集中布置,以便于运行人员操作。为保证汽水样品的代表性,取样管路不宜过长,以免产生样品品质发生变化,取样管路及设备应采用耐腐蚀的材质。汽水样品温度小于30℃,可保证样品的质量和取样的安全。
9.2.18 汽水系统要装设必要的取样点,取样系统的取样冷却器宜相对集中布置,以便于运行人员操作。为保证汽水样品的代表性,取样管路不宜过长,以免产生样品品质发生变化,取样管路及设备应采用耐腐蚀的材质。汽水样品温度小于30℃,可保证样品的质量和取样的安全。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9.1 锅炉给水设备
 - 下一节:10 供热热水制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锅炉房的布置
 - 4.1 位置的选择
 - 4.2 建筑物、构筑物和场地的布置
 - 4.3 锅炉间、辅助间和生活间的布置
 - 4.4 工艺布置
 - 5 燃煤系统
 - 5.1 燃煤设施
 - 5.2 煤、灰渣和石灰石的贮运
 - 6 燃油系统
 - 6.1 燃油设施
 - 6.2 燃油的贮运
 - 7 燃气系统
 - 8 锅炉烟风系统
 - 9 锅炉给水设备和水处理
 - 9.1 锅炉给水设备
 - 9.2 水处理
 - 10 供热热水制备
 - 10.1 热水锅炉及附属设施
 - 10.2 热水制备设施
 - 11 监测和控制
 - 11.1 监测
 - 11.2 控制
 - 12 化验和检修
 - 12.1 化验
 - 12.2 检修
 - 13 锅炉房管道
 - 13.1 汽水管道
 - 13.2 燃油管道
 - 13.3 燃气管道
 - 14 保温和防腐蚀
 - 14.1 保温
 - 14.2 防腐蚀
 - 15 土建、电气、供暖通风和给水排水
 - 15.1 土建
 - 15.2 电气
 - 15.3 供暖通风
 - 15.4 给水排水
 - 16 环境保护
 - 16.1 大气污染物防治
 - 16.2 噪声与振动防治
 - 16.3 废水治理
 - 16.4 固体废弃物治理
 - 16.5 绿化
 - 17 消防
 - 18 室外热力管道
 - 18.1 一般规定
 - 18.2 管道系统
 - 18.3 管道布置和敷设
 - 附录A 室外热力管道、管沟与建筑物、构筑物、 道路、铁路和其他管线之间的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