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7 地面厂房
6.7.1 地面厂房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查明厂址区风化、卸荷深度,滑坡、泥石流、崩塌堆积、采空区和不稳定体等的分布、规模。
2 查明厂址区地层岩性,特别是软弱岩类、膨胀性岩类、易溶和喀斯特化岩层以及湿陷性土、膨胀土、软土、粉细砂、架空层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厂址地基为可能地震液化土层时,应进行地震液化判别。
3 查明厂址区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软弱结构面、缓倾角结构面的性状、分布、规模及组合关系。
4 查明厂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的透水性。估算基坑涌水量。
5 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提出有关物理力学参数。
6 评价厂房地基、边坡的稳定性及压力前池的渗漏和渗透稳定性。
6.7.2 地面厂房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1000~1:500。测绘范围应包括厂房及压力前池或调压井(塔)、压力管道、尾水渠、开关站等建筑物场地及周边地段。
2 勘探剖面应结合建筑物轴线布置。对建筑物安全有影响的边坡地段可布置钻孔和平硐。
3 厂房、调压井(塔)、压力管道地段,当地基为基岩时,勘探钻孔深度宜进入建基面以下10~15m;当地基为第四纪沉积物时,勘探钻孔深度应根据持力层分布确定。压力前池勘探钻孔深度宜为1~2倍水深,黄土地区宜为2~3倍水深。
4 厂房和压力前池地段的钻孔应进行压水或抽水试验。
5 每一主要岩土层(组)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6 厂房等建筑物场地为第四纪沉积物时,根据需要可进行地基承载力及土体动力参数的原位测试。
7 厂址区钻孔宜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水文年。
8 对建筑物安全有影响的不稳定岩土体应布置位移观测。
    
      
1 查明厂址区风化、卸荷深度,滑坡、泥石流、崩塌堆积、采空区和不稳定体等的分布、规模。
2 查明厂址区地层岩性,特别是软弱岩类、膨胀性岩类、易溶和喀斯特化岩层以及湿陷性土、膨胀土、软土、粉细砂、架空层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厂址地基为可能地震液化土层时,应进行地震液化判别。
3 查明厂址区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软弱结构面、缓倾角结构面的性状、分布、规模及组合关系。
4 查明厂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的透水性。估算基坑涌水量。
5 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提出有关物理力学参数。
6 评价厂房地基、边坡的稳定性及压力前池的渗漏和渗透稳定性。
6.7.2 地面厂房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1000~1:500。测绘范围应包括厂房及压力前池或调压井(塔)、压力管道、尾水渠、开关站等建筑物场地及周边地段。
2 勘探剖面应结合建筑物轴线布置。对建筑物安全有影响的边坡地段可布置钻孔和平硐。
3 厂房、调压井(塔)、压力管道地段,当地基为基岩时,勘探钻孔深度宜进入建基面以下10~15m;当地基为第四纪沉积物时,勘探钻孔深度应根据持力层分布确定。压力前池勘探钻孔深度宜为1~2倍水深,黄土地区宜为2~3倍水深。
4 厂房和压力前池地段的钻孔应进行压水或抽水试验。
5 每一主要岩土层(组)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6 厂房等建筑物场地为第四纪沉积物时,根据需要可进行地基承载力及土体动力参数的原位测试。
7 厂址区钻孔宜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水文年。
8 对建筑物安全有影响的不稳定岩土体应布置位移观测。
条文说明
    6.7.1 本条根据原规范第5.6节的有关内容对地面电站厂房的勘察内容作了规定。
滑坡、泥石流、崩塌堆积及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规模,常常是影响厂址选择和厂基稳定的主要物理地质因素,峡谷区尤为突出,勘察中应予重视。
地面厂房的边坡主要包括厂址区的天然边坡和厂房地基开挖边坡。其中,厂址区的天然边坡,特别是厂房后山坡的高边坡,常常是地面厂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条文规定要查明厂址区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特征,评价厂址区边坡和厂基开挖边坡稳定条件。
6.7.2 勘探钻孔深度的规定是指一般情况而言,有特殊需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压力前池等建筑物荷载小,主要是渗水后对地基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钻孔深度应为1~2倍水深。黄土因垂直裂隙发育,垂直渗透性相对较大,另外考虑到黄土特有的湿陷问题,勘探钻孔深度宜增加至2~3倍水深。
滑坡、泥石流、崩塌堆积及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规模,常常是影响厂址选择和厂基稳定的主要物理地质因素,峡谷区尤为突出,勘察中应予重视。
地面厂房的边坡主要包括厂址区的天然边坡和厂房地基开挖边坡。其中,厂址区的天然边坡,特别是厂房后山坡的高边坡,常常是地面厂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条文规定要查明厂址区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特征,评价厂址区边坡和厂基开挖边坡稳定条件。
6.7.2 勘探钻孔深度的规定是指一般情况而言,有特殊需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压力前池等建筑物荷载小,主要是渗水后对地基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钻孔深度应为1~2倍水深。黄土因垂直裂隙发育,垂直渗透性相对较大,另外考虑到黄土特有的湿陷问题,勘探钻孔深度宜增加至2~3倍水深。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区域地质和地震
 - 4.3 水库
 - 4.4 坝址
 - 4.5 引调水工程
 - 4.6 防洪排涝工程
 - 4.7 灌区工程
 - 4.8 河道整治工程
 - 4.9 天然建筑材料
 - 4.10 勘察报告
 - 5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 5.1 一般规定
 - 5.2 区域构造稳定性
 - 5.3 水库
 - 5.4 坝址
 - 5.5 发电引水线路及厂址
 - 5.6 溢洪道
 - 5.7 渠道及渠系建筑物
 - 5.8 水闸及泵站
 - 5.9 深埋长隧洞
 - 5.10 堤防及分蓄洪工程
 - 5.11 灌区工程
 - 5.12 河道整治工程
 - 5.13 移民选址
 - 5.14 天然建筑材料
 - 5.15 勘察报告
 - 6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 6.1 一般规定
 - 6.2 水库
 - 6.3 土石坝
 - 6.4 混凝土重力坝
 - 6.5 混凝土拱坝
 - 6.6 溢洪道
 - 6.7 地面厂房
 - 6.8 地下厂房
 - 6.9 隧洞
 - 6.10 导流明渠及围堰工程
 - 6.11 通航建筑物
 - 6.12 边坡工程
 - 6.13 渠道及渠系建筑物
 - 6.14 水闸及泵站
 - 6.15 深埋长隧洞
 - 6.16 堤防工程
 - 6.17 灌区工程
 - 6.18 河道整治工程
 - 6.19 移民新址
 - 6.20 天然建筑材料
 - 6.21 勘察报告
 - 7 招标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 7.1 一般规定
 - 7.2 工程地质复核与勘察
 - 7.3 勘察报告
 - 8 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 8.1 一般规定
 - 8.2 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
 - 8.3 施工地质
 - 8.4 勘察报告
 - 9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
 - 9.1 一般规定
 - 9.2 安全评价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 9.3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 9.4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 9.5 勘察报告
 - 附录A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附件
 - 附录B 物探方法适用性
 - 附录C 喀斯特渗漏评价
 - 附录D 浸没评价
 - 附录E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附录F 岩土体渗透性分级
 - 附录G 土的渗透变形判别
 - 附录H 岩体风化带划分
 - 附录J 边坡岩体卸荷带划分
 - 附录K 边坡稳定分析技术规定
 - 附录L 环境水腐蚀性评价
 - 附录M 河床深厚砂卵砾石层取样与原位测试技术规定
 - 附录N 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 附录P 土的液化判别
 - 附录Q 岩爆判别
 - 附录R 特殊土勘察要点
 - R.1 软土
 - R.2 黄土
 - R.3 盐渍土
 - R.4 膨胀土
 - R.5 人工填土
 - R.6 分散性土
 - R.7 冻土
 - R.8 红黏土
 - 附录S 膨胀土的判别
 - 附录T 黄土湿陷性及湿陷起始压力的判定
 - 附录U 岩体结构分类
 - 附录V 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 附录W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