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9 风化岩和残积土
6.9.1 岩石在风化营力作用下,其结构、成分和性质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应定名为风化岩。已完全风化成土而未经搬运的应定名为残积土。
	6.9.2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察应着重查明下列内容:
	    1. 母岩地质年代和岩石名称;
	    2. 按本规范附录A表A.0.3划分岩石的风化程度;
	    3. 岩脉和风化花岗岩中球状风化体(孤石)的分布;
	    4. 岩土的均匀性、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分布;
	    5. 地下水赋存条件。
	6.9.3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探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探点间距应取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小值;
	    2. 应有一定数量的探井;
	    3. 宜在探井中或用双重管、三重管采取试样,每一风化带不应少于3组;
	    4. 宜采用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原位测试可采用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和载荷试验;
	    5. 室内试验除应按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执行外,对相当于极软岩和极破碎的岩体,可按土工试验要求进行,对残积土,必要时应进行湿陷性和湿化试验。
6.9.4 对花岗岩残积土,应测定其中细粒土的天然含水量ωf、塑限ωp、液限ωL。
6.9.5 花岗岩类残积土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应采用载荷试验确定。有成熟地方经验时,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丙级的工程,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资料,结合当地经验综合确定。
	6.9.6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于厚层的强风化和全风化岩石,宜结合当地经验进一步划分为碎块状、碎屑状和土状;厚层残积土可进一步划分为硬塑残积土和可塑残积土,也可根据含砾或含砂量划分为黏性土、砂质黏性土和砾质黏性土;
	    2. 建在软硬互层或风化程度不同地基上的工程,应分析不均匀沉降对工程的影响;
	    3. 基坑开挖后应及时检验,对于易风化的岩类,应及时砌筑基础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风化发展;
	    4. 对岩脉和球状风化体(孤石),应分析评价其对地基(包括桩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6.9.1 本条阐述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定义。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岩类具有不同风化特征,湿润气候以化学风化为主,干燥气候以物理风化为主。花岗岩类多沿节理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层状岩,多受岩性控制,硅质比黏土质不易风化,风化后层理尚较清晰,风化厚度较薄。可溶岩以溶蚀为主,有岩溶现象,不具完整的风化带,风化岩保持原岩结构和构造,而残积土则已全部风化成土,矿物结晶、结构、构造不易辨认,成碎屑状的松散体。
6.9.2 本条规定了风化岩和残积土勘察的任务,但对不同的工程应有所侧重。如作为建筑物天然地基时,应着重查明岩土的均匀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作为桩基础时应重点查明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位置和厚度等。
	6.9.3 勘探点布置除遵循一般原则外,对层状岩应垂直走向布置,并考虑具有软弱夹层的特点。
	    勘探取样,规定在探井中刻取或采用双重管、三重管取样器,目的是为了保证采取风化岩样质量的可靠性。风化岩和残积土一般很不均匀,取样试验的代表性差,故应考虑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结合的原则,并以原位测试为主。
	    对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划分,可用标准贯入试验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也可采用波速测试,同时也不排除用规定以外的方法,可根据当地经验和岩土的特点确定。
6.9.4 对花岗岩残积土,为求得合理的液性指数,应确定其中细粒土(粒径小于0.5mrn)的天然含水量ωf、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试验应筛去粒径大于0.5mm的粗颗粒后再作。而常规试验方法所作出的天然含水量失真,计算出的液性指数都小于零,与实际情况不符。细粒土的天然含水量可以实测,也可用下式计算:
	
6.9.5 花岗岩分布区,因为气候湿热,接近地表的残积土受水的淋滤作用,氧化铁富集,并稍具胶结状态,形成网纹结构,土质较坚硬。而其下强度较低,再下由于风化程度减弱强度逐渐增加。因此,同一岩性的残积土强度不一,评价时应予注意。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 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 号
 - 3 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
 - 3.1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 3.2 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 3.3 土的分类和鉴定
 - 4 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 4.1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 4.2 地下洞室
 - 4.3 岸边工程
 - 4.4 管道和架空线路工程
 - 4.5 废弃物处理工程
 - 4.6 核电厂
 - 4.7 边坡工程
 - 4.8 基坑工程
 - 4.9 桩基础
 - 4.10 地基处理
 - 4.11 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
 - 5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 5.1 岩溶
 - 5.2 滑坡
 - 5.3 危岩和崩塌
 - 5.4 泥 石 流
 - 5.5 采空区
 - 5.6 地面沉降
 - 5.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 5.8 活动断裂
 - 6 特殊性岩土
 - 6.1 湿陷性土
 - 6.2 红黏土
 - 6.3 软 土
 - 6.4 混合土
 - 6.5 填土
 - 6.6 多年冻土
 - 6.7 膨胀岩土
 - 6.8 盐渍岩土
 - 6.9 风化岩和残积土
 - 6.10 污染土
 - 7 地下水
 - 7.1 地下水的勘察要求
 - 7.2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 7.3 地下水作用的评价
 - 8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 9 勘探和取样
 - 9.1 一般规定
 - 9.2 钻探
 - 9.3 井探、槽探和洞探
 - 9.4 岩土试样的采取
 - 9.5 地球物理勘探
 - 10 原位测试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载荷试验
 - 10.3 静力触探试验
 - 10.4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10.5 标准贯入试验
 - 10.6 十字板剪切试验
 - 10.7 旁压试验
 - 10.8 扁铲侧胀试验
 - 10.9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 10.10 波速测试
 - 10.11 岩体原位应力测试
 - 10.12 激振法测试
 - 11 室内试验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 11.3 土的压缩一固结试验
 - 11.4 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 11.5 土的动力性质试验
 - 11.6 岩石试验
 - 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 12.1 取样和测试
 - 12.2 腐蚀性评价
 - 13 现场检验和监测
 - 13.1 一般规定
 - 13.2 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
 - 13.3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监测
 - 13.4 地下水的监测
 - 1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 14.3 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
 -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 附录D 膨胀土初判方法
 -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 附录H 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