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2.2 符 号
		2.2.1岩土物理性质和颗粒组成
		    e—孔隙比;
		    IL——液性指数;
		    Ip——塑性指数;
		    n——孔隙度,孔隙率;
		    Sr——饱和度;
		    w—含水量,含水率;
		    WL--液限;
		    WP——塑限;
		    Wu——有机质含量;
		    r—重力密度(重度);
		    ρ—质量密度(密度);
		    ρd——干密度。
	2.2.2 岩土变形参数
	    a——压缩系数;
	    Cc——压缩指数;
	    Ce——再压缩指数;
	    Cs——回弹指数;
	    ch——水平向固结系数;
	    cv——垂直向固结系数;
	    E0——变形模量;
	    Em——侧胀模量;
	    Em——旁压模量;
	    Es——压缩模量;
	    G——一剪切模量;
	    Pc—一先期固结压力。
	2.2.3 岩土强度参数
	    C——黏聚力;
	    Po——载荷试验比例界限压力,旁压试验初始压力;
	    Pt——旁压试验临塑压力;
	    PL——旁压试验极限压力;
	    Pu——载荷试验极限压力;
	    qu——无侧限抗压强度;
	    τ—抗剪强度;
	    φ—内摩擦角。
	2.2.4 触探及标准贯入试验指标
	    Rf——静力触探摩阻比;
	    fs——静力触探侧阻力;
	    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10——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N120一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P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qc——静力触探锥头阻力。
	2.2.5水文地质参数
	    B——越流系数;
	    k——渗透系数;
	    Q——流量,涌水量;
	    R——影响半径;
	    S——释水系数;
	    T——导水系数;
	    u——孔隙水压力。
	2.2.6 其他符号
	    Fs——边坡稳定系数;
	    ID——侧胀土性指数;
	    K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
	    Pc——膨胀力;
	    UD——侧胀孔压指数;
	    △Fs——附加湿陷量;
	    S——基础沉降量,载荷试验沉降量;
	    St——灵敏度;
	    αw——红黏土的含水比;
	    υp——压缩波波速;
	    υs——剪切波波速;
	    δ—变异系数;
	    △s——总湿陷量;
	    μ——泊松比;
	    σ—标准差。
2.2.1 岩土的重力密度(重度)γ和质量密度(密度)ρ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单位体积岩土所产生的重力,是一种力;后者是单位体积内所含的质量。
2.2.3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有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总应力法符号为C. 4,有效应力法符号为c'、φ’。对于总应力法,由于不同的固法条件和排水条件,试验成果各不相同。故勘察报告应对试验方法作必要的说明。
2.2.4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的符号原用N(63.5),以便与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区分。现在,已将标准贯入锤击数符号改为N,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符号已无必要用N(63.5),故改为N63.5,与N10、N120的表示方法一致。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2.1 术语
 - 下一节:3 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 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 号
 - 3 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
 - 3.1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 3.2 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 3.3 土的分类和鉴定
 - 4 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 4.1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 4.2 地下洞室
 - 4.3 岸边工程
 - 4.4 管道和架空线路工程
 - 4.5 废弃物处理工程
 - 4.6 核电厂
 - 4.7 边坡工程
 - 4.8 基坑工程
 - 4.9 桩基础
 - 4.10 地基处理
 - 4.11 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
 - 5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 5.1 岩溶
 - 5.2 滑坡
 - 5.3 危岩和崩塌
 - 5.4 泥 石 流
 - 5.5 采空区
 - 5.6 地面沉降
 - 5.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 5.8 活动断裂
 - 6 特殊性岩土
 - 6.1 湿陷性土
 - 6.2 红黏土
 - 6.3 软 土
 - 6.4 混合土
 - 6.5 填土
 - 6.6 多年冻土
 - 6.7 膨胀岩土
 - 6.8 盐渍岩土
 - 6.9 风化岩和残积土
 - 6.10 污染土
 - 7 地下水
 - 7.1 地下水的勘察要求
 - 7.2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 7.3 地下水作用的评价
 - 8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 9 勘探和取样
 - 9.1 一般规定
 - 9.2 钻探
 - 9.3 井探、槽探和洞探
 - 9.4 岩土试样的采取
 - 9.5 地球物理勘探
 - 10 原位测试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载荷试验
 - 10.3 静力触探试验
 - 10.4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10.5 标准贯入试验
 - 10.6 十字板剪切试验
 - 10.7 旁压试验
 - 10.8 扁铲侧胀试验
 - 10.9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 10.10 波速测试
 - 10.11 岩体原位应力测试
 - 10.12 激振法测试
 - 11 室内试验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 11.3 土的压缩一固结试验
 - 11.4 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 11.5 土的动力性质试验
 - 11.6 岩石试验
 - 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 12.1 取样和测试
 - 12.2 腐蚀性评价
 - 13 现场检验和监测
 - 13.1 一般规定
 - 13.2 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
 - 13.3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监测
 - 13.4 地下水的监测
 - 1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 14.3 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
 -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 附录D 膨胀土初判方法
 -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 附录H 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