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C.2 混凝土本构关系
	C.2.1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拉强度的平均值fcm、ft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C.2.2 本节规定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应适用于下列条件:
	1 混凝土强度等级C20~C80;
	2 混凝土质量密度2200kg/m³~2400kg/m³;
	3 正常温度、湿度环境;
	4 正常加载速度。
	C.2.3 混凝土单轴受拉的应力-应变曲线(图C.2.3)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条文说明
    
	C.2.1 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主要用于弹塑性分析时的本构关系,宜实测确定。本条给出了基于统计的建议值。在89规范和02规范中,混凝土强度参数采用的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据,表2中数值为20世纪80年代以现场搅拌为主的混凝土的变异系数。目前全国普遍采用的都是商品混凝土。2008~2010年对全国商品混凝土参数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统计的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目前普遍采用的商品混凝土的变异系数略有减小,但因统计数据有限,本规范可参考表2中的数值采用。

	C.2.2 现有混凝土的强度和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大都是基于正常环境下的短期试验结果。若结构混凝土的材料种类、环境和受力条件等与标准试验条件相差悬殊,则其强度和本构关系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采用轻混凝土或重混凝土、全级配或大骨料的大体积混凝土、龄期变化、高温、截面非均匀受力、荷载长期持续作用、快速加载或冲击荷载作用等情况,均应自行试验测定,或参考有关文献作相应的修正。
	C.2.3 混凝土单轴受拉的本构关系,原则上采用02版规范附录C的基本表达式与建议参数。根据近期相关的研究工作,给出了与之等效的损伤本构关系表述,以便与二维本构关系相协调。
	修订后的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应变曲线分作上升段和下降段,二者在峰值点处连续。在原规范基础上引入了混凝土单轴受拉损伤参数。与原规范附录相似,曲线方程中引入形状参数,可适合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曲线形状变化。
	表C.2.3中的参数按以下公式计算取值:

	C.2.5 新增了受压混凝土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本构曲线,以反映混凝土滞回、刚度退化及强度退化的特性。为简化表述,卸载段应力路径采用直线表达方式。
	C.2.6 根据近期相关的研究工作,给出了混凝土二维本构关系的表达式,以为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提供依据。该本构关系包括了卸载本构方程,实现了一维卸载的残余应变与二维卸载残余应变计算的统一。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C.1 钢筋本构关系
 - 下一节:C.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方案
 -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5 耐久性设计
 -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 4 材 料
 - 4.1 混凝土
 - 4.2 钢筋
 - 5 结构分析
 - 5.1 基本原则
 - 5.2 分析模型
 - 5.3 弹性分析
 -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 5.5 弹塑性分析
 - 5.6 塑性极限分析
 - 5.7 间接作用分析
 -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6.7 疲劳验算
 -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7.1 裂缝控制验算
 -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 8 构造规定
 - 8.1 伸 缩 缝
 - 8.2 混凝土保护层
 - 8.3 钢筋的锚固
 - 9.7 预埋件及连接件
 - 8.4 钢筋的连接
 -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 9.1 板
 - 9.2 梁
 -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 9.4 墙
 - 9.5 叠合构件
 - 9.6 装配式结构
 -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材料
 - 11.3 框架梁
 -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 11.5 铰接排架柱
 - 11.6 框架梁柱节点
 - 11.7 剪力墙及连梁
 - 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1.9 板柱节点
 -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 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
 - C.1 钢筋本构关系
 - C.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C.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C.4 混凝土强度准则
 - 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 D.1 一般规定
 - D.2 受压构件
 - D.3 受弯构件
 - D.4 局部构造钢筋
 - D.5 局部受压
 - 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局部修订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