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7 疲劳验算
	6.7.1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疲劳应力验算时,可采用下列基本假定:
	1 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 受压区混凝土的法向应力图形取为三角形;
	3 钢筋混凝土构件,不考虑受拉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拉力全部由纵向钢筋承受;要求不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混凝土的法向应力图形取为三角形;
	4 采用换算截面计算。
	6.7.2 在疲劳验算中,荷载应取用标准值;吊车荷载应乘以动力系数,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跨度不大于12m的吊车梁,可取用一台最大吊车的荷载。
	6.7.3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验算时,应计算下列部位的混凝土应力和钢筋应力幅:
	1 正截面受压区边缘纤维的混凝土应力和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幅;
	2 截面中和轴处混凝土的剪应力和箍筋的应力幅。
	注:纵向受压普通钢筋可不进行疲劳验算。
	6.7.4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疲劳应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6.7.10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验算时,应计算下列部位的应力、应力幅:
	1 正截面受拉区和受压区边缘纤维的混凝土应力及受拉区纵向预应力筋、普通钢筋的应力幅;
	2 截面重心及截面宽度剧烈改变处的混凝土主拉应力。
	注:1 受压区纵向钢筋可不进行疲劳验算;
	2 一级裂缝控制等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钢筋可不进行疲劳验算。
	6.7.11 要求不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其正截面的混凝土、纵向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的最小、最大应力和应力幅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条文说明
    
	6.7.1 保留了89规范的基本假定,它为试验所证实,并作为第6.7.5条和第6.7.11条建立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截面疲劳应力计算公式的依据。
	6.7.2 本条是根据规范第3.1.4条和吊车出现在跨度不大于12m的吊车梁上的可能情况而作出的规定。
	6.7.3 本条明确规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疲劳验算中起控制作用的部位需作相应的应力或应力幅计算。

	6.7.5、6.7.6 按照第6.7.1条的基本假定,具体给出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疲劳验算中所需的截面特征值及其相应的应力和应力幅计算公式。
	6.7.7~6.7.9 原89版规范未给出斜截面疲劳验算公式,而采用计算配筋的方法满足疲劳要求。02版规范根据我国大量的试验资料提出了斜截面疲劳验算公式。本规范继续沿用了02版规范的规定。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的疲劳验算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按公式(6.7.8)计算的剪应力τf符合公式

	第6.7.10条注2增加了一级裂缝控制等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即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的应力幅可不进行疲劳验算。这是由于大量的试验资料表明,只要混凝土不开裂,钢筋就不会疲劳破坏,即不裂不疲。而一级裂缝控制等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即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不仅不开裂,而且混凝土截面不出现拉应力,所以更不会出现钢筋疲劳破坏。美国规范如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 也规定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可不进行疲劳验算。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下一节: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方案
 -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5 耐久性设计
 -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 4 材 料
 - 4.1 混凝土
 - 4.2 钢筋
 - 5 结构分析
 - 5.1 基本原则
 - 5.2 分析模型
 - 5.3 弹性分析
 -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 5.5 弹塑性分析
 - 5.6 塑性极限分析
 - 5.7 间接作用分析
 -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6.7 疲劳验算
 -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7.1 裂缝控制验算
 -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 8 构造规定
 - 8.1 伸 缩 缝
 - 8.2 混凝土保护层
 - 8.3 钢筋的锚固
 - 9.7 预埋件及连接件
 - 8.4 钢筋的连接
 -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 9.1 板
 - 9.2 梁
 -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 9.4 墙
 - 9.5 叠合构件
 - 9.6 装配式结构
 -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材料
 - 11.3 框架梁
 -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 11.5 铰接排架柱
 - 11.6 框架梁柱节点
 - 11.7 剪力墙及连梁
 - 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1.9 板柱节点
 -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 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
 - C.1 钢筋本构关系
 - C.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C.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C.4 混凝土强度准则
 - 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 D.1 一般规定
 - D.2 受压构件
 - D.3 受弯构件
 - D.4 局部构造钢筋
 - D.5 局部受压
 - 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局部修订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