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5.4.1 混凝土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可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分析。
	重力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现浇梁以及双向板等,经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可对支座或节点弯矩进行适度调幅,并确定相应的跨中弯矩。
	5.4.2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设计的结构和构件,应选用符合本规范第4.2.4条规定的钢筋,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三a、三b类环境情况下的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5.4.3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的负弯矩调幅幅度不宜大于25%;弯矩调整后的梁端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不应超过0.35,且不宜小于0.10。
	钢筋混凝土板的负弯矩调幅幅度不宜大于20%。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调幅幅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0.1.8条的规定。
	5.4.4 对属于协调扭转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受相邻构件约束的支承梁的扭矩宜考虑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考虑内力重分布后的支承梁,应按弯剪扭构件进行承载力计算。 
	注:当有充分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设计方法。
条文说明
    
	5.4.1 超静定混凝土结构在出现塑性铰的情况下,会发生内力重分布。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构件截面之间的内力调幅,以达到简化构造、节约配筋的目的。本条给出了可以采用塑性调幅设计的构件或结构类型。
	5.4.2 本条提出了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设计的条件。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进行构件或结构的设计时,由于塑性铰的出现,构件的变形和抗弯能力调小部位的裂缝宽度均较大。故本条进一步明确允许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构件的使用环境,并强调应进行构件变形和裂缝宽度验算,以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5.4.3 采用基于弹性分析的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弯矩调幅时,弯矩调整的幅度及受压区的高度均应满足本条的规定,以保证构件出现塑性铰的位置有足够的转动能力并限制裂缝宽度。
	5.4.4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扭转,应区分两种不同的类型:
	1 平衡扭转:由平衡条件引起的扭转,其扭矩在梁内不会产生内力重分布;
	2 协调扭转:由于相邻构件的弯曲转动受到支承梁的约束,在支承梁内引起的扭转,其扭矩会由于支承梁的开裂产生内力重分布而减小,条文给出了宜考虑内力重分布影响的原则要求。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方案
 -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5 耐久性设计
 -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 4 材 料
 - 4.1 混凝土
 - 4.2 钢筋
 - 5 结构分析
 - 5.1 基本原则
 - 5.2 分析模型
 - 5.3 弹性分析
 -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 5.5 弹塑性分析
 - 5.6 塑性极限分析
 - 5.7 间接作用分析
 -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6.7 疲劳验算
 -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7.1 裂缝控制验算
 -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 8 构造规定
 - 8.1 伸 缩 缝
 - 8.2 混凝土保护层
 - 8.3 钢筋的锚固
 - 9.7 预埋件及连接件
 - 8.4 钢筋的连接
 -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 9.1 板
 - 9.2 梁
 -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 9.4 墙
 - 9.5 叠合构件
 - 9.6 装配式结构
 -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材料
 - 11.3 框架梁
 -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 11.5 铰接排架柱
 - 11.6 框架梁柱节点
 - 11.7 剪力墙及连梁
 - 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1.9 板柱节点
 -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 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
 - C.1 钢筋本构关系
 - C.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C.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C.4 混凝土强度准则
 - 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 D.1 一般规定
 - D.2 受压构件
 - D.3 受弯构件
 - D.4 局部构造钢筋
 - D.5 局部受压
 - 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局部修订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