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2 混凝土保护层
	8.2.1 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d;
	2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1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8.2.1中数值的1.4倍。

	注: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
	2 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
	8.2.2 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下列措施时,可适当减小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1 构件表面有可靠的防护层;
	2 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3 在混凝土中掺加阻锈剂或采用阴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
	4 当对地下室墙体采取可靠的建筑防水做法或防护措施时,与土层接触一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25mm。
	8.2.3 当梁、柱、墙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当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防剥落的钢筋网片时,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条文说明
    
	8.2.1 根据我国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调研及分析,并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以及国外相应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进行了以下调整:
	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单筋的公称直径或并筋的等效直径)的要求,是为了保证握裹层混凝土对受力钢筋的锚固。
	2 从混凝土碳化、脱钝和钢筋锈蚀的耐久性角度考虑,不再以纵向受力钢筋的外缘,而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因此本次修订后的保护层实际厚度比原规范实际厚度有所加大。
	3 根据第3.5节对结构所处耐久性环境类别的划分,调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数值。对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厚度稍有增加;而对恶劣环境下的保护层厚度则增幅较大。
	4 简化表8.2.1的表达:根据混凝土碳化反应的差异和构件的重要性,按平面构件(板、墙、壳)及杆状构件(梁、柱、杆)分两类确定保护层厚度;表中不再列入强度等级的影响,C30及以上统一取值,C25及以下均增加5mm。
	5 考虑碳化速度的影响,使用年限100年的结构,保护层厚度取1.4倍。其余措施已在第3.5节中表达,不再列出。
	6 为保证基础钢筋的耐久性,根据工程经验基础底面要求做垫层,基底保护层厚度仍取40mm。
	8.2.2 根据工程经验及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可以提高构件的耐久性能,减小保护层的厚度。
	构件的表面防护是指表面抹灰层以及其他各种有效的保护性涂料层。例如,地下室墙体采用防水、防腐做法时,与土壤接触面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放松。
	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经过检验而有较好质量保证时,可根据相关标准或工程经验对保护层厚度要求适当放松。
	使用阻锈剂应经试验检验效果良好,并应在确定有效的工艺参数后应用。
	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镀锌钢筋或采取阴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适当放松。
	8.2.3 当保护层很厚时(例如配置粗钢筋;框架顶层端节点弯弧钢筋以外的区域等),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厚保护层混凝土进行拉结,防止混凝土开裂剥落、下坠。通常为保护层采用纤维混凝土或加配钢筋网片。为保证防裂钢筋网片不致成为引导锈蚀的通道,应对其采取有效的绝缘和定位措施,此时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25mm。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方案
 -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5 耐久性设计
 -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 4 材 料
 - 4.1 混凝土
 - 4.2 钢筋
 - 5 结构分析
 - 5.1 基本原则
 - 5.2 分析模型
 - 5.3 弹性分析
 -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 5.5 弹塑性分析
 - 5.6 塑性极限分析
 - 5.7 间接作用分析
 -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6.7 疲劳验算
 -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7.1 裂缝控制验算
 -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 8 构造规定
 - 8.1 伸 缩 缝
 - 8.2 混凝土保护层
 - 8.3 钢筋的锚固
 - 9.7 预埋件及连接件
 - 8.4 钢筋的连接
 -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 9.1 板
 - 9.2 梁
 -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 9.4 墙
 - 9.5 叠合构件
 - 9.6 装配式结构
 -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材料
 - 11.3 框架梁
 -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 11.5 铰接排架柱
 - 11.6 框架梁柱节点
 - 11.7 剪力墙及连梁
 - 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1.9 板柱节点
 -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 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
 - C.1 钢筋本构关系
 - C.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C.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C.4 混凝土强度准则
 - 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 D.1 一般规定
 - D.2 受压构件
 - D.3 受弯构件
 - D.4 局部构造钢筋
 - D.5 局部受压
 - 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局部修订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