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8.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应按现行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执行。
	8.5.2 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8.5.3 对结构中次要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当构造所需截面高度远大于承载的需求时,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条文说明
    
	8.5.1 我国建筑结构混凝土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历次规范修订最小配筋率设置水平不断提高。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仍维持原规范由配筋特征值(45ft/fy)及配筋率常数限值0.20的双控方式。但由于主力钢筋已由335N/mm²提高到400N/mm²~500N/mm²,实际上配筋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受弯板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一般不超过C30,配筋基本全都由配筋率常数限值控制,对高强度的400N/mm²钢筋,其强度得不到发挥。故对此类情况的最小配筋率常数限值由原规范的0.20%改为0.15%,实际效果基本与原规范持平,仍可保证结构的安全。
	受压构件是指柱、压杆等截面长宽比不大于4的构件。规定受压构件最小配筋率的目的是改善其性能,避免混凝土突然压溃,并使受压构件具有必要的刚度和抵抗偶然偏心作用的能力。本次修订规范对受压构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基本不变,即受压构件一侧纵筋最小配筋率仍保持0.2%不变,而对不同强度的钢筋分别给出了受压构件全部钢筋的最小配筋率:0.50、0.55和0.60三档,比原规范稍有提高。考虑到强度等级偏高时混凝土脆性特征更为明显,故规定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以上时,最小配筋率上调0.1%。
	8.5.2 卧置于地基上的钢筋混凝土厚板,其配筋量多由最小配筋率控制。根据实际受力情况,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规定了最低限值0.15%。
	8.5.3 本条为新增条文。参照国内外有关规范的规定,对于截面厚度很大而内力相对较小的非主要受弯构件,提出了少筋混凝土配筋的概念。
	由构件截面的内力(弯矩M)计算截面的临界厚度(hcr)。按此临界厚度相应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配筋,仍可保证截面相应的受弯承载力。因此,在截面高度继续增大的条件下维持原有的实际配筋量,虽配筋率减少,但仍应能保证构件应有的承载力。但为保证一定的配筋量,应限制临界厚度不小于截面的一半。这样,在保证构件安全的条件下可以大大减少配筋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4 钢筋的连接
 - 下一节: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设计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方案
 -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5 耐久性设计
 -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 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 4 材 料
 - 4.1 混凝土
 - 4.2 钢筋
 - 5 结构分析
 - 5.1 基本原则
 - 5.2 分析模型
 - 5.3 弹性分析
 -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 5.5 弹塑性分析
 - 5.6 塑性极限分析
 - 5.7 间接作用分析
 -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6.7 疲劳验算
 -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7.1 裂缝控制验算
 -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 8 构造规定
 - 8.1 伸 缩 缝
 - 8.2 混凝土保护层
 - 8.3 钢筋的锚固
 - 9.7 预埋件及连接件
 - 8.4 钢筋的连接
 -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 9.1 板
 - 9.2 梁
 -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 9.4 墙
 - 9.5 叠合构件
 - 9.6 装配式结构
 -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材料
 - 11.3 框架梁
 -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 11.5 铰接排架柱
 - 11.6 框架梁柱节点
 - 11.7 剪力墙及连梁
 - 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 11.9 板柱节点
 -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 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
 - C.1 钢筋本构关系
 - C.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C.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C.4 混凝土强度准则
 - 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 D.1 一般规定
 - D.2 受压构件
 - D.3 受弯构件
 - D.4 局部构造钢筋
 - D.5 局部受压
 - 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局部修订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