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3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7.3.1 采用普通钢筋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简支梁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1 估算预应力下撑式拉杆的截面面积Ap:
        (7.3.1-1)
	式中:Ap——预应力下撑式拉杆的总截面面积(mm2);
	      ƒpy——下撑式钢拉杆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h02——由下撑式拉杆中部水平段的截面形心到被加固梁上缘的垂直距离(mm);
	      η——内力臂系数,取0.80。
	    2 计算在新增外荷载作用下该拉杆中部水平段产生的作用效应增量△N。
	    3 确定下撑式拉杆应施加的预应力值σp。确定时,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控制张拉应力并计入预应力损失值外,尚应按下式进行验算:
        (7.3.1-2)
	式中:β1——下撑式拉杆的协同工作系数,取0.80。
	    4 按本规范第7.2.3条和第7.2.4条的规定验算梁的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
	    5 预应力张拉控制量应按所采用的施加预应力方法计算。当采用千斤顶纵向张拉时,可按张拉力σpAp控制;当要求按伸长率控制,伸长率中应计入裂缝闭合的影响。当采用拉紧螺杆进行横向张拉时,横向张拉量应按本规范第7.3.2条确定。
	7.3.2 当采用两根预应力下撑式拉杆进行横向张拉时,其拉杆中部横向张拉量△H可按下式验算:
        (7.3.2)
	式中:L2——拉杆中部水平段的长度(mm)。
	7.3.3 加固梁挠度ω的近似值,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7.3.3)
	式中:ω1——加固前梁在原荷载标准值作用下产生的挠度(mm);计算时,梁的刚度B1可根据原梁开裂情况,近似取0.35EcI0~0.50EcI0;
	      ωp——张拉预应力引起的梁的反拱(mm);计算时,梁的刚度Bp可近视取为0.75EcI0;
	      ω2——加固结束后,在后加荷载作用下梁所产生的挠度(mm);计算时,梁的刚度B2可取等于Bp;
	      Ec——原梁的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I0——原梁的换算截面惯性矩(mm4)。
条文说明
    
	7.3.1、7.3.2 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步骤,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大量实践经验制定的。梁加固后增大的受弯承载力,可根据该梁加固前能承受的受弯承载力与加固后在新设计荷载作用下所需的受弯承载力来初步确定。但是,由(7.3.1-1)式求出的拉杆截面面积只是初步的计算结果。这是因为预应力拉杆发挥作用时,必然与被加固梁组成超静定结构体系,致使拉杆内力增大。这时,拉杆产生的作用效应增量△N,可用结构力学方法求出。于是,被加固梁承受的全部外荷载和预应力拉杆的内力作用效应均已确定,便可按现行设计规范GB 50010验算原梁在跨中截面和支座截面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若验算结果能满足规范要求,则拉杆的截面尺寸也就选定。但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保这种加固方法的安全使用,规范修订组在分析研究国外的使用经验后,提出了一个较为稳健的建议(不作为条文规定),供设计人员参考,即: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的梁,若原梁基本完好,只是截面偏小时,则建议其受弯承载力的增量不宜大于原梁承载力的1.5倍,且梁内受拉钢筋与拉杆截面面积的总和,也不宜超过混凝土截面面积的2.5%。若原梁有损伤或有严重缺陷,且不易修复时,则建议改用其他加固方法。
	    预应力拉杆与原梁的协同工作系数,是根据国内外有关试验研究成果确定的。
	    为便于选择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对机张法和横向张拉法的张拉量计算分别作了规定。横向张拉量的计算公式(7.3.2),是根据应力与变形的关系推导的,计算时略去了(σp/Es)2的值,故计算结果为近似值。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2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 下一节:7.4 型钢预应力撑杆的加固计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设计计算原则
 - 3.3 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
 - 4 材料
 - 4.1 混凝土
 - 4.2 钢材及焊接材料
 - 4.3 纤维和纤维复合材
 - 4.4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
 - 4.5 钢丝绳
 - 4.6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 4.7 阻锈剂
 - 5 增大截面加固法
 - 5.1 设计规定
 - 5.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5.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5.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5.5 构造规定
 - 6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 6.1 设计规定
 - 6.2 加固计算
 - 6.3 构造规定
 - 7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7.1 设计规定
 - 7.2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 7.3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 7.4 型钢预应力撑杆的加固计算
 - 7.5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 7.6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 7.7 型钢预应力撑杆构造规定
 - 8 外包型钢加固法
 - 8.1 设计规定
 - 8.2 外粘型钢加固计算
 - 8.3 构造规定
 - 9 粘贴钢板加固法
 - 9.1 设计规定
 - 9.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9.4 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5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6 构造规定
 - 10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 10.1 设计规定
 - 10.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10.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5 框架柱斜截面加固计算
 - 10.6 大偏心受压构件加固计算
 - 10.7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8 提高柱的延性的加固计算
 - 10.9 构造规定
 - 11 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法
 - 11.1 设计规定
 - 11.2 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受弯构件
 - 11.3 构造要求
 - 11.4 设计对施工的要求
 - 12 增设支点加固法
 - 12.1 设计规定
 - 12.2 加固计算
 - 12.3 构造规定
 - 13 预张紧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
 - 13.1 设计规定
 - 13.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3.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13.4 构造规定
 - 14 绕丝加固法
 - 14.1 设计规定
 - 14.2 柱的抗震加固计算
 - 14.3 构造规定
 - 15 植筋技术
 - 15.1 设计规定
 - 15.2 锚固计算
 - 15.3 构造规定
 - 16 锚栓技术
 - 16.1 设计规定
 - 16.2 锚栓钢材承载力验算
 - 16.3 基材混凝土承载力验算
 - 16.4 构造规定
 - 17 裂缝修补技术
 - 17.1 设计规定
 - 17.2 裂缝修补要求
 - 附录A 既有建筑物结构荷载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 附录B 既有结构混凝土回弹值龄期修正的规定
 - 附录C 锚固用快固胶粘结拉伸抗剪强度测定法之一钢套筒法
 - 附录D 锚固型快固结构胶抗震性能检验方法
 - 附录E 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阻锈方法
 - E.1 设计规定
 - E.2 喷涂型钢筋阻锈剂使用规定
 - E.3 阻锈剂使用效果检测与评定
 - 附录F 锚栓连接受力分析方法
 - F.1 锚栓拉力作用值计算
 - F.2 锚栓剪力作用值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