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1 混凝土
4.1.1 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0级;其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4.1.2 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所掺的粉煤灰应为Ⅰ级灰,且烧失量不应大于5%。
4.1.3 当结构加固工程选用聚合物混凝土、减缩混凝土、微膨胀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纤维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时,应在施工前进行试配,经检验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4.1.2 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所掺的粉煤灰应为Ⅰ级灰,且烧失量不应大于5%。
4.1.3 当结构加固工程选用聚合物混凝土、减缩混凝土、微膨胀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纤维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时,应在施工前进行试配,经检验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条文说明
    4.1.1 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之所以要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0,不仅是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界面以及它与新加钢筋或其他加固材料之间能有足够的粘结强度,还因为局部新增的混凝土,其体积一般较小,浇筑空间有限,施工条件远不及全构件新浇的混凝土。调查和试验表明,在小空间模板内浇筑的混凝土均匀性较差,其现场取芯确定的混凝土强度可能要比正常浇筑的混凝土低10%以上,故有必要适当提高其强度等级。
4.1.2 随着商品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的大量进入建设工程市场,CECS 25:90规范关于“加固用的混凝土中不应掺入粉煤灰”的规定经常受到质询,纷纷要求规范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为此,编制组对制定该规范第2.2.7条的背景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中了解到主要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工程上所使用的粉煤灰,其质量较差,烧失量过大,致使掺有粉煤灰的混凝土,其收缩率可能达到难以与原构件混凝土相适应的程度,从而影响了结构加固的质量。因此作出了禁用的规定。此次修订本规范,对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如何掺加粉煤灰作了专题的分析研究,其结论表明:只要使用的是Ⅰ级灰,且限制其烧失量在5%范围内,便不致对加固后的结构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据此,制定了本条文的规定。
4.1.3 为了使建筑物地下室和结构基础加固使用的混凝土具有微膨胀的性能,应寻求膨胀作用发生在水泥水化过程的膨胀剂,才能抵消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而起到预压应力的作用。为此,当购买微膨胀水泥或微膨胀剂产品时,应要求厂商提供该产品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的膨胀率及其与水泥的配合比;与此同时,还应要求厂商说明其使用的后期是否会发生回缩问题,并提供不回缩或回缩率极小的书面保证,因为膨胀剂能否起到长期的施压作用,直接涉及加固结构的安全。
4.1.2 随着商品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的大量进入建设工程市场,CECS 25:90规范关于“加固用的混凝土中不应掺入粉煤灰”的规定经常受到质询,纷纷要求规范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为此,编制组对制定该规范第2.2.7条的背景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中了解到主要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工程上所使用的粉煤灰,其质量较差,烧失量过大,致使掺有粉煤灰的混凝土,其收缩率可能达到难以与原构件混凝土相适应的程度,从而影响了结构加固的质量。因此作出了禁用的规定。此次修订本规范,对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如何掺加粉煤灰作了专题的分析研究,其结论表明:只要使用的是Ⅰ级灰,且限制其烧失量在5%范围内,便不致对加固后的结构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据此,制定了本条文的规定。
4.1.3 为了使建筑物地下室和结构基础加固使用的混凝土具有微膨胀的性能,应寻求膨胀作用发生在水泥水化过程的膨胀剂,才能抵消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而起到预压应力的作用。为此,当购买微膨胀水泥或微膨胀剂产品时,应要求厂商提供该产品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的膨胀率及其与水泥的配合比;与此同时,还应要求厂商说明其使用的后期是否会发生回缩问题,并提供不回缩或回缩率极小的书面保证,因为膨胀剂能否起到长期的施压作用,直接涉及加固结构的安全。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4 材料
 - 下一节:4.2 钢材及焊接材料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设计计算原则
 - 3.3 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
 - 4 材料
 - 4.1 混凝土
 - 4.2 钢材及焊接材料
 - 4.3 纤维和纤维复合材
 - 4.4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
 - 4.5 钢丝绳
 - 4.6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 4.7 阻锈剂
 - 5 增大截面加固法
 - 5.1 设计规定
 - 5.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5.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5.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5.5 构造规定
 - 6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 6.1 设计规定
 - 6.2 加固计算
 - 6.3 构造规定
 - 7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7.1 设计规定
 - 7.2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 7.3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 7.4 型钢预应力撑杆的加固计算
 - 7.5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 7.6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 7.7 型钢预应力撑杆构造规定
 - 8 外包型钢加固法
 - 8.1 设计规定
 - 8.2 外粘型钢加固计算
 - 8.3 构造规定
 - 9 粘贴钢板加固法
 - 9.1 设计规定
 - 9.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9.4 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5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6 构造规定
 - 10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 10.1 设计规定
 - 10.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10.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5 框架柱斜截面加固计算
 - 10.6 大偏心受压构件加固计算
 - 10.7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8 提高柱的延性的加固计算
 - 10.9 构造规定
 - 11 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法
 - 11.1 设计规定
 - 11.2 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受弯构件
 - 11.3 构造要求
 - 11.4 设计对施工的要求
 - 12 增设支点加固法
 - 12.1 设计规定
 - 12.2 加固计算
 - 12.3 构造规定
 - 13 预张紧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
 - 13.1 设计规定
 - 13.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3.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13.4 构造规定
 - 14 绕丝加固法
 - 14.1 设计规定
 - 14.2 柱的抗震加固计算
 - 14.3 构造规定
 - 15 植筋技术
 - 15.1 设计规定
 - 15.2 锚固计算
 - 15.3 构造规定
 - 16 锚栓技术
 - 16.1 设计规定
 - 16.2 锚栓钢材承载力验算
 - 16.3 基材混凝土承载力验算
 - 16.4 构造规定
 - 17 裂缝修补技术
 - 17.1 设计规定
 - 17.2 裂缝修补要求
 - 附录A 既有建筑物结构荷载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 附录B 既有结构混凝土回弹值龄期修正的规定
 - 附录C 锚固用快固胶粘结拉伸抗剪强度测定法之一钢套筒法
 - 附录D 锚固型快固结构胶抗震性能检验方法
 - 附录E 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阻锈方法
 - E.1 设计规定
 - E.2 喷涂型钢筋阻锈剂使用规定
 - E.3 阻锈剂使用效果检测与评定
 - 附录F 锚栓连接受力分析方法
 - F.1 锚栓拉力作用值计算
 - F.2 锚栓剪力作用值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