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3 后浇带
	Ⅰ 主 控 项 目
5.3.1 后浇带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止水胶、预埋注浆管、外贴式止水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5.3.2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5.3.3 后浇带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3.4 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和限制膨胀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和水中养护14d后的限制膨胀率检验报告。
	Ⅱ 一 般 项 目
5.3.5 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采取保护措施。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3.6 后浇带两侧的接缝表面应先清理干净,再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后浇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3.7 遇水膨胀止水条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1.8条的规定;遇水膨胀止水胶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1.9条的规定;预埋注浆管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1.10条的规定;外贴式止水带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2.6条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3.8 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条文说明
    5.3.1 参见本规范第5.1.1条的条文说明。
5.3.2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在有配筋的情况下,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渗性。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有关规定,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等级均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补偿收缩混凝土中膨胀剂的掺量宜为6%一12%,实际配合比中的掺量应根据限制膨胀率的设定值经试验确定。
5.3.3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700mm~1000mm;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后浇带两侧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5.1节的规定。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
5.3.4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压强度和抗渗等级均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应根据设计的限制膨胀率要求,经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结构裂缝的效果。
5.3.5 为了保证后浇带部位的防水质量,必须做到带内的清洁,同时也应对预设的防水设防进行有效保护。
5.3.6 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接缝处理,参见本规范第5.1.5条和第5.1.6条的条文说明。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工,混凝土收缩变形一般在龄期为6周后才能基本稳定。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规定,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这里所指按规定时间,应通过地基变形计算和建筑物沉降观测,并在地基变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确定。
5.3.7 本条对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止水胶、预埋注浆管和外贴式止水带的施工作出具体的规定。
5.3.8 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渗性,如果后浇带施工留设施工缝,就会大大降低后浇带的抗渗性,因此本条强调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
混凝土养护时间对混凝土的抗渗性尤为重要,混凝土早期脱水或养护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水分和温度,则抗渗性将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当混凝土进入终凝以后即应开始浇水养护,使混凝土外露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后浇带混凝土必须充分湿润地养护4周,以避免后浇带混凝土的收缩,使混凝土接缝更严密。
5.3.2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在有配筋的情况下,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渗性。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有关规定,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等级均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补偿收缩混凝土中膨胀剂的掺量宜为6%一12%,实际配合比中的掺量应根据限制膨胀率的设定值经试验确定。
5.3.3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700mm~1000mm;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后浇带两侧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5.1节的规定。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
5.3.4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压强度和抗渗等级均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应根据设计的限制膨胀率要求,经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结构裂缝的效果。
5.3.5 为了保证后浇带部位的防水质量,必须做到带内的清洁,同时也应对预设的防水设防进行有效保护。
5.3.6 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接缝处理,参见本规范第5.1.5条和第5.1.6条的条文说明。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工,混凝土收缩变形一般在龄期为6周后才能基本稳定。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规定,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这里所指按规定时间,应通过地基变形计算和建筑物沉降观测,并在地基变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确定。
5.3.7 本条对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止水胶、预埋注浆管和外贴式止水带的施工作出具体的规定。
5.3.8 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渗性,如果后浇带施工留设施工缝,就会大大降低后浇带的抗渗性,因此本条强调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
混凝土养护时间对混凝土的抗渗性尤为重要,混凝土早期脱水或养护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水分和温度,则抗渗性将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当混凝土进入终凝以后即应开始浇水养护,使混凝土外露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后浇带混凝土必须充分湿润地养护4周,以避免后浇带混凝土的收缩,使混凝土接缝更严密。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主体结构防水工程
 - 4.1 防水混凝土
 - 4.2 水泥砂浆防水层
 - 4.3 卷材防水层
 - 4.4 涂料防水层
 - 4.5 塑料防水板防水层
 - 4.6 金属板防水层
 - 4.7 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
 - 5 细部构造防水工程
 - 5.1 施工缝
 - 5.2 变形缝
 - 5.3 后浇带
 - 5.4 穿墙管
 - 5.5 埋设件
 - 5.6 预留通道接头
 - 5.7 桩头
 - 5.8 孔口
 - 5.9 坑、池
 - 6 特殊施工法结构防水工程
 - 6.1 锚喷支护
 - 6.2 地下连续墙
 - 6.3 盾构隧道
 - 6.4 沉井
 - 6.5 逆筑结构
 - 7 排水工程
 - 7.1 渗排水、盲沟排水
 - 7.2 隧道排水、坑道排水
 - 7.3 塑料排水板排水
 - 8 注浆工程
 - 8.1 预注浆、后注浆
 - 8.2 结构裂缝注浆
 - 9 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
 - 附录A 地下工程用防水材料的质量指标
 - A.1 防水卷材
 - A.2 水涂料
 - A.3 止水密封材料
 - A.4 其他防水材料
 - 附录B 地下工程用防水材料标准及进场抽样检验
 - 附录C 地下工程渗漏水调查与检测
 - C.1 渗漏水调查
 - C.2 渗漏水检测
 - C.3 渗漏水检测记录
 - 附录D 防水卷材接缝粘结质量检验
 - D.1 胶粘剂的剪切性能试验方法
 - D.2 胶粘剂的剥离性能试验方法
 - D.3 胶粘带的剪切性能试验方法
 - D.4 胶粘带的剥离性能试验方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