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3 焊接接头的装配要求
7.3.1 焊接坡口尺寸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组装后坡口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3.1的规定。
	
7.3.2 接头间隙中严禁填塞焊条头、铁块等杂物。
7.3.3 坡口组装间隙偏差超过表7.3.1规定但不大于较薄板厚度2倍或20mm两值中较小值时,可在坡口单侧或两侧堆焊。
7.3.4 对接接头的错边量不应超过本规范表8.2.2的规定。当不等厚部件对接接头的错边量超过3mm时,较厚部件应按不大于1:2.5坡度平缓过渡。
7.3.5 采用角焊缝及部分焊透焊缝连接的T形接头,两部件应密贴,根部间隙不应超过5mm;当间隙超过5mm时,应在待焊板端表面堆焊并修磨平整使其间隙符合要求。
7.3.6 T形接头的角焊缝连接部件的根部间隙大于1.5mm且小于5mm时,角焊缝的焊脚尺寸应按根部间隙值予以增加。
	7.3.7  对于搭接接头及塞焊、槽焊以及钢衬垫与母材间的连接接头,接触面之间的间隙不应超过1.5mm。
	 
	7.3.1~7.3.7  焊接接头的坡口及装配精度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条件,超出公差要求的坡口角度、钝边尺寸、根部间隙会影响焊接施工操作和焊接接头质量,同时也会增大焊接应力,易于产生延迟裂缝。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2 焊接材料要求
 - 下一节:7.4 定位焊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材料
 - 5 焊接连接构造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焊缝坡口形式和尺寸
 - 5.3 焊缝计算厚度
 - 5.4 组焊构件焊接节点
 - 5.5 防止板材产生层状撕裂的节点、选材和工艺措施
 - 5.6 构件制作与工地安装焊接构造设计
 - 5.7 承受动载与抗震的焊接构造设计
 - 6 焊接工艺评定
 - 6.1 一般规定
 - 6.2 焊接工艺评定替代规则
 - 6.3 重新进行工艺评定的规定
 - 6.4 试件和检验试样的制备
 - 6.5 试件和试样的试验与检验
 - 6.6 免予焊接工艺评定
 - 7 焊接工艺
 - 7.1 母材准备
 - 7.2 焊接材料要求
 - 7.3 焊接接头的装配要求
 - 7.4 定位焊
 - 7.5 焊接环境
 - 7.6 预热和道间温度控制
 - 7.7 焊后消氢热处理
 - 7.8 焊后消应力处理
 - 7.9 引弧板、引出板和衬垫
 - 7.10 焊接工艺技术要求
 - 7.11 焊接变形的控制
 - 7.12 返修焊
 - 7.13 焊件矫正
 - 7.14 焊缝清根
 - 7.15 临时焊缝
 - 7.16 引弧和熄弧
 - 7.17 电渣焊和气电立焊
 - 8 焊接检验
 - 8.1 一般规定
 - 8.2 承受静荷载结构焊接质量的检验
 - 8.3 需疲劳验算结构的焊缝质量检验
 - 9 焊接补强与加固
 - 附录A 钢结构焊接接头坡口形式、尺寸和标记方法
 - 附录B 钢结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格式
 - 附录C 箱形柱(梁)内隔板电渣焊缝焊透宽度的测量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