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C.2 可变作用代表值的确定原则
C.2.1 可变作用标准值可按下述原则确定:
	    1  当可变作用采用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模型时,设计基准期T内可变作用最大值的概率分布函数
可按下式计算:
	
          (C.2.1-1)
	    式中 
——可变作用随机过程的截口概率分布函数;
m——可变作用在设计基准期T内的平均出现次数。
当截口概率分布为极值I型分布时(如年最大风压):
	
          (C.2.1-2)
其最大值概率分布函数为:
	
     (C.2.1-3)
	    2  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可由可变作用在设计基准期T内最大值概率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确定,最常用的统计特征值有平均值、中值和众值,也可采用其他的指定概率
的分位值,即:
	
          (C.2.1-4)
	    此时,对标准值
在设计基准期内最大值分布上的超越概率为l-p。
	    3  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对自然作用,采用重现期
来表达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比较方便,重现期是指连续两次超过作用值
的平均间隔时间,
与
的关系如下:
	
          (C.2.1-5)
	    重现期
、概率
和确定标准值的设计基准期T还存在下述近似关系:
	
          (C.2.1-6)
C.2.2 可变作用频遇值可按下述原则确定:
1 按作用值被超越的总持续时间与设计基准期的规定比率确定频遇值。
	    在可变作用的随机过程的分析中,将作用值超过某水平
的总持续时间
与设计基准期T的比率
来表征频遇值作用的短暂程度(图C.2.2-1a)。图C.2.2-1b给出的是可变作用Q在非零时域内任意时点作用值
的概率分布函数
,超过
水平的概率
可按下式确定:
	
	    图C.2.2-1 以作用值超过某水平
的总持续时间与设计基准期T的比率定义可变作用频遇值对各态历经的随机过程,存在下列关系式:
	
          (C.2.2-2)
式中q——作用Q的非零概率。
	    当
为规定值时,相应的作用水平
可按下式确定:
	
          (C.2.2-3)
	    对与时间有关联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频遇值可考虑按这种方式取值,当允许某些极限状态在一个较短的持续时间内被超越,或在总体上不长的时间内被超越,就可采用较小的
值(不大于0.1),按式(C.2.2-3)计算作用的频遇值
。
2 按作用值被超越的总频数或单位时间平均超越次数(跨阈率)确定频遇值。
	    在可变作用的随机过程的分析中,将作用值超过某水平
的次数
或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超越次数
(跨阈率)来表征频遇值出现的疏密程度(图C.2.2-2)。
	
图C.2.2-2 以跨阈率定义可变作用频遇值
	    跨阈率可通过直接观察确定,一般也可应用随机过程的某些特性(如谱密度函数)间接确定。当其任意时点作用
的均值
及其跨阈率
为已知,而且作用是高斯平稳各态历经的随机过程,则对应于跨阈率
的作用水平
可按下式确定:
	
          (C.2.2-4)
	    式中
——-任意时点作用
的标准差。
	    对与作用超越次数有关联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频遇值
可考虑按这种方式取值,当结构振动时涉及人的舒适性、影响非结构构件的性能和设备的使用功能等的极限状态,都可采用频遇值来衡量结构的正常性。
C.2.3 可变作用准永久值可按下述原则确定:
	    1  对在结构上经常出现的部分可变作用,可将其出现部分的均值作为准永久值
采用。 
	    2  对不易判别的可变作用,可以按作用值被超越的总持续时间与设计基准期的规定比率确定,此时比率可取0.5。当可变作用可认为是各态历经的随机过程时,准永久值
可直接按式(C.2.2-3)确定。
C.2.4 可变作用组合值可按下述原则确定
	    1  可变作用近似采用等时段荷载组合模型,假设所有作用的随机过程Q(t)都是由相等时段
组成的矩形波平稳各态历经过程(图C.2.4)。
	
图C.2.4 等时段矩形波随机过程
	    2  根据各个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时段数r的大小将作用按序排列,在诸作用的组合中必然有一个作用取其最大作用
,.而其他作用则分别取各自的时段最大作用或任意时点作用,统称为组合作用
。
	    3  按设计值方法的原理,该最大作用的设计值
和组合作用
各为:
	
对极值I型的作用,还给出相应的公式:
	
	    式中
——作用最大值的变异系数。 
	    4  组合值系数也可作为伴随作用的分项系数,按附录E.5和E.6的有关内容确定。
	 
顶部
- 上一节:C.1 作用举例
 - 下一节:附录D 试验辅助设计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基本要求
 - 3.2 安全等级和可靠度
 - 3.3 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
 - 3.4 可靠性管理
 - 4 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 4.1 极限状态
 - 4.2 设计状况
 - 4.3 极限状态设计
 - 5 结构上的作用和环境影响
 - 5.1 一般规定
 - 5.2 结构上的作用
 - 5.3 环境影响
 - 6 材料和岩土的性能及几何参数
 - 6.1 材料和岩土的性能
 - 6.2 几何参数
 - 7 结构分析和试验辅助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结构模型
 - 7.3 作用模型
 - 7.4 分析方法
 - 7.5 试验辅助设计
 - 8 分项系数设计方法
 - 8.1 一般规定
 - 8.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8.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附录A 各类工程结构的专门规定
 - A.1 房屋建筑结构的专门规定
 - A.2 铁路桥涵结构的专门规定
 - A.3 公路桥涵结构的专门规定
 - A.4 港口工程结构的专门规定
 - 附录B 质量管理
 - B.1 质量控制要求
 - B.2 设计审查及施工检查
 - 附录C 作用举例及可变作用代表值的确定原则
 - C.1 作用举例
 - C.2 可变作用代表值的确定原则
 - 附录D 试验辅助设计
 - D.1 一般规定
 - D.2 试验结果的统计评估原则
 - D.3 单项性能指标设计值的统计评估
 - 附录E 结构可靠度分析基础和可靠度设计方法
 - E.1 一般规定
 - E.2 结构可靠指标计算
 - E.3 结构可靠度校准
 - E.4 基于可靠指标的设计
 - E.5 分项系数的确定方法
 - E.6 组合值系数的确定方法
 - 附录F 结构疲劳可靠性验算方法
 - F.1 一般规定
 - F.2 疲劳作用
 - F.3 疲劳抗力
 - F.4 疲劳可靠性验算方法
 - 附录G 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
 - G.1 一般规定
 - G.2 安全性评定
 - G.3 适用性评定
 - G.4 耐久性评定
 - G.5 抗灾害能力评定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自2022年1月1日起废止的条文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