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H 挠性系数和应力增强系数
H.0.1 构件平面内、平面外的挠性系数和应力增强系数可按表H.0.1计算得出,也可根据表H.0.1计算出特征系数h后,直接从图H.0.1查出。
表H.0.1 挠性系数和应力增强系数


图H.0.1 特征系数和挠性系数、应力增强系数的关系曲线
	注:1 对于管件,表中的挠性系数k和应力增强系数i适用于任意平面内的弯曲,但其值均不应小于1.0;对于扭转,则挠性系数k和应力增强系数i为1.0,这两个系数适用于弯头、弯管的整个有效弧长(图中以粗黑中心线表示)和三通的交接口上。
2 R——焊接管头和弯管的弯曲半径(mm)。
r——所接钢管的平均半径(mm)。
δ——公称壁厚(mm)。对于弯头、弯管,为其本身的壁厚;对于拔制三通、焊制三通或焊接支管,为所接钢管的壁厚。但当焊制三通主管壁厚大于所接钢管的壁厚,且加厚部分伸出支管外壁的长度大于支管外径1倍时,指主管壁厚(mm);
M——补强圈的厚度(mm)。
H.0.2 当补强圈的厚度M大于1.5δ时,特征系数h应按下式计算:
2 R——焊接管头和弯管的弯曲半径(mm)。
r——所接钢管的平均半径(mm)。
δ——公称壁厚(mm)。对于弯头、弯管,为其本身的壁厚;对于拔制三通、焊制三通或焊接支管,为所接钢管的壁厚。但当焊制三通主管壁厚大于所接钢管的壁厚,且加厚部分伸出支管外壁的长度大于支管外径1倍时,指主管壁厚(mm);
M——补强圈的厚度(mm)。
H.0.2 当补强圈的厚度M大于1.5δ时,特征系数h应按下式计算:

H.0.3 对于大口径薄壁弯头和弯管,挠性系数k和应力增强系数i应分别除以修正系数a、b,修正系数a、b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E——钢材的弹性模量(MPa);
		          P——管道附件承受的内压力(MPa)。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G.4 内径及外径均不等的两根钢管的对焊接头
 - 下一节:附录J 钢管径向变形计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输油工艺
 - 3.1 一般规定
 - 3.2 原油管道输送工艺
 - 3.3 成品油管道输送工艺
 - 3.4 液化石油气(LPG)管道输送工艺
 - 4 线路
 - 4.1 线路选择
 - 4.2 管道敷设
 - 4.3 管道的外腐蚀控制和保温
 - 4.4 线路截断阀
 - 4.5 管道的锚固
 - 4.6 管道标志
 - 4.7 管道水工保护
 - 5 管道、管道附件和支承件设计
 - 5.1 载荷和作用力
 - 5.2 许用应力
 - 5.3 材料
 - 5.4 输油管道管壁厚度计算及管道附件的结构设计
 - 5.5 管道的强度校核
 - 5.6 管道的刚度和稳定
 - 6 输油站
 - 6.1 站场选址和总平面布置
 - 6.2 站场工艺流程
 - 6.3 原油管道站场工艺及设备
 - 6.4 成品油管道站场工艺及设备
 - 6.5 液化石油气管道站场工艺及设备
 - 6.6 站内管道及设备的防腐与保温
 - 6.7 站场供配电
 - 6.8 站场供、排水及消防
 - 6.9 供热、通风及空气调节
 - 6.10 仪表及控制系统
 - 7 管道监控系统
 - 7.1 一般规定
 - 7.2 控制中心及计算机系统
 - 7.3 站控制系统
 - 8 通信
 - 9 管道的焊接、焊接检验与试压
 - 9.1 焊接与检验
 - 9.2 试压
 - 附录A 输油管道工程与上下游相关企业及设施的界面划分
 - 附录B 原油一般物理性质测定项目
 - 附录C 原油流变性测定项目
 - 附录D 水力摩阻系数λ计算
 - 附录E 幂律流体管段沿程摩阻计算
 - 附录F 液化石油气(LPG)管道强度设计系数
 - 附录G 两个壁厚不等管端的对焊接头
 - G.1 一般规定
 - G.2 内径不等的两根钢管的对焊接头
 - G.3 外径不等的两根钢管的对焊接头
 - G.4 内径及外径均不等的两根钢管的对焊接头
 - 附录H 挠性系数和应力增强系数
 - 附录J 钢管径向变形计算
 - 附录K 埋地输油管道开始失稳时的临界轴向力和弯曲半径计算
 - K.1 临界轴向力
 - K.2 管道弯曲轴线的计算弯曲半径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