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3 轨道部件
7.3.1 钢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线及配线钢轨宜采用60kg/m钢轨,车场线宜采用50kg/m钢轨;
2 正线有缝线路地段的钢轨接头应采用对接,曲线内股应采用厂制缩短轨。配线和车场线半径不大于200m的曲线地段钢轨接头应采用错接,错接距离不应小于3m;
3 不同类型的钢轨应采用异型钢轨连接。
7.3.2 钢轨应采用弹性扣件,扣件零部件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扣件产品相关技术条件的规定。扣件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砟道床地段应采用弹性分开式扣件;
2 无砟道床的节点垂直静刚度宜为20kN/mm~40kN/mm,有砟道床用扣件的节点垂直静刚度宜为40kN/mm~60kN/mm,动静比不应大于1.4。
7.3.3 轨枕技术性能应符合轨枕产品有关技术条件的规定。无砟道床地段应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轨枕;有砟道床地段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枕。
7.3.4 道岔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技术性能应符合道岔产品有关技术条件的规定;
2 正线道岔钢轨类型应与相邻区间钢轨类型一致,并不得低于相邻区间钢轨的强度等级及材质要求;
3 应采用弹性分开式扣件,扣压件形式宜与相邻区间的扣压件一致;
4 道岔的道床形式宜与同一区间一致;
5 道岔转辙器和辙叉部位不应设在隧道变形缝或梁缝上;
6 正线道岔直向允许通过速度不应小于区间设计速度,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不宜小于30km/h。
7.3.5 钢轨伸缩调节器技术性能应符合产品有关技术条件的规定。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轨伸缩调节器的设置应根据桥上无缝线路计算确定,并宜设置在直线地段;当必须设置在曲线地段时,应按伸缩调节器的适用范围选用,且不应设置在与竖曲线重叠处。
2 钢轨伸缩调节器基本轨应与相邻钢轨轨型和材质相同。
    
	 
      
1 正线及配线钢轨宜采用60kg/m钢轨,车场线宜采用50kg/m钢轨;
2 正线有缝线路地段的钢轨接头应采用对接,曲线内股应采用厂制缩短轨。配线和车场线半径不大于200m的曲线地段钢轨接头应采用错接,错接距离不应小于3m;
3 不同类型的钢轨应采用异型钢轨连接。
7.3.2 钢轨应采用弹性扣件,扣件零部件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扣件产品相关技术条件的规定。扣件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砟道床地段应采用弹性分开式扣件;
2 无砟道床的节点垂直静刚度宜为20kN/mm~40kN/mm,有砟道床用扣件的节点垂直静刚度宜为40kN/mm~60kN/mm,动静比不应大于1.4。
7.3.3 轨枕技术性能应符合轨枕产品有关技术条件的规定。无砟道床地段应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轨枕;有砟道床地段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枕。
7.3.4 道岔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技术性能应符合道岔产品有关技术条件的规定;
2 正线道岔钢轨类型应与相邻区间钢轨类型一致,并不得低于相邻区间钢轨的强度等级及材质要求;
3 应采用弹性分开式扣件,扣压件形式宜与相邻区间的扣压件一致;
4 道岔的道床形式宜与同一区间一致;
5 道岔转辙器和辙叉部位不应设在隧道变形缝或梁缝上;
6 正线道岔直向允许通过速度不应小于区间设计速度,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不宜小于30km/h。
7.3.5 钢轨伸缩调节器技术性能应符合产品有关技术条件的规定。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轨伸缩调节器的设置应根据桥上无缝线路计算确定,并宜设置在直线地段;当必须设置在曲线地段时,应按伸缩调节器的适用范围选用,且不应设置在与竖曲线重叠处。
2 钢轨伸缩调节器基本轨应与相邻钢轨轨型和材质相同。
条文说明
    
	7.3.1 地铁选定钢轨类型的主要因素是年通过总质量、行车速度、轴重、延长大修周期、减少维修工作量和减振降噪。
第1款 国家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规定,年通过总质量等于或接近25Mt的轨道结构,应铺设60kg/m的钢轨。根据地铁线路近、远期客流量推算出近、远期年通过的总质量。随着地铁车年通过总质量的增长及列车速度的提高,铺设60kg/m钢轨技术经济合理。
第1款 国家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规定,年通过总质量等于或接近25Mt的轨道结构,应铺设60kg/m的钢轨。根据地铁线路近、远期客流量推算出近、远期年通过的总质量。随着地铁车年通过总质量的增长及列车速度的提高,铺设60kg/m钢轨技术经济合理。
	    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的磨耗是影响钢轨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根据我国地铁多年运营中的钢轨磨耗状况,半径在200m~300m的曲线地段钢轨磨耗严重,一般约四个月需换轨,经采取钢轨涂油、换耐磨钢轨等措施,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
	    车场线运行空载列车,速度又低,采用50kg/m钢轨。
第2款 正线、辅助线钢轨接头采用对接,可减少列车对钢轨的冲击次数,改善运营条件。在曲线地段,内股钢轨的接头较外股钢轨的接头超前,曲线内股钢轨应采用厂制缩短轨与曲线外股标准长度钢轨配合使用,以保证内、外股钢轨的接头相错量符合规定。
	
第2款 正线、辅助线钢轨接头采用对接,可减少列车对钢轨的冲击次数,改善运营条件。在曲线地段,内股钢轨的接头较外股钢轨的接头超前,曲线内股钢轨应采用厂制缩短轨与曲线外股标准长度钢轨配合使用,以保证内、外股钢轨的接头相错量符合规定。
		    根据施工和维修的实践,半径等于及小于200m的曲线地段钢轨接头采用对接,曲线易产生支嘴,所以本条规定应采用错接,错开距离不应小于3m,或大于地铁车辆的固定轴距。曲线钢轨接头错开3m在很多场合不满足信号的要求,则宜考虑困难条件下可对接,同时采取钢轨补强措施。
	
		7.3.2 扣件是轨道结构的重要部件,力求构造简单、造价低,不仅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扣压力,还应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适量的轨距、水平调整及绝缘性能,特别是刚性无砟道床更为重要。
	
		    1 扣件的绝缘件电阻大于10Ω,宜设两道杂散电流防线,即采用增加绝缘轨距垫,以增强轨道的绝缘性能。
	
		    2 应对扣件金属零部件进行防腐处理,以延长扣件的使用年限。
	
		    3 根据国内扣件使用情况,参考国外资料,规定了不同道床型式宜采用的扣件。隧道内、地面线的正线扣件尽量采用无螺栓弹条,可减少零部件、减少施工和维修的工作量。
	
		7.3.4 道岔是轨道结构的薄弱环节,其钢轨强度不应低于一般轨道的标准。为减少车轮对道岔的冲击,应避免正线道岔两端设置异型钢轨接头,故规定正线道岔的钢轨类型应与正线的钢轨类型一致。
	
		    正线道岔是控制行车速度的关键设备,道岔型号应满足远期运营的需要,道岔直向允许通过速度不应小于区间设计速度,侧向容许通过速度应满足列车通过能力的需要,即在对道岔通过能力要求高的地段,可采用大于9号的道岔。
	
		    道岔扣件采用弹性分开式能增强道岔的稳定性和弹性,增加轨距、水平调整量,尤其是无砟道床上的道岔更应采用弹性分开式扣件。
	
		    道岔设计应与信号的道岔转换设备相配套。
	
		7.3.5 钢轨伸缩调节器的设置位置应按桥上无缝线路计算确定。一般情况下高架桥道岔两侧设置单向钢轨伸缩调节器可消除梁轨相互作用力对道岔的影响,从而提高长期运营条件下道岔的可靠性;温度跨度大于100m的钢梁及温度跨度大于120m的混凝土梁等地段,应考虑铺设钢轨伸缩调节器的必要性。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2 基本技术要求
 - 下一节:7.4 道床结构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运营组织
 - 3.1 一般规定
 - 3.2 运营规模
 - 3.3 运营模式
 - 3.4 运营配线
 - 3.5 运营管理
 - 4 车辆
 - 4.1 一般规定
 - 4.2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
 - 4.3 车体
 - 4.4 转向架
 - 4.5 电气系统
 - 4.6 制动系统
 - 4.7 安全与应急设施
 - 5 限界
 - 5.1 一般规定
 - 5.2 基本参数
 - 5.3 建筑限界
 - 5.4 轨道区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
 - 6 线路
 - 6.1 一般规定
 - 6.2 线路平面
 - 6.3 线路纵断面
 - 6.4 配线设置
 - 7 轨道
 - 7.1 一般规定
 - 7.2 基本技术要求
 - 7.3 轨道部件
 - 7.4 道床结构
 - 7.5 无缝线路
 - 7.6 减振轨道结构
 - 7.7 轨道安全设备及附属设备
 - 8 路基
 - 8.1 一般规定
 - 8.2 路基面及基床
 - 8.3 路堤
 - 8.4 路堑
 - 8.5 路基支挡结构
 - 8.6 路基排水及防护
 - 9 车站建筑
 - 9.1 一般规定
 - 9.2 车站总体布置
 - 9.3 车站平面
 - 9.4 车站环境设计
 - 9.5 车站出入口
 - 9.6 风井与冷却塔
 - 9.7 楼梯、自动扶梯、电梯和站台门
 - 9.8 车站无障碍设施
 - 9.9 换乘车站
 - 9.10 建筑节能
 - 10 高架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结构刚度限值
 - 10.3 荷载
 - 10.4 结构设计
 - 10.5 构造要求
 - 10.6 车站高架结构
 - 11 地下结构
 - 11.1 一般规定
 - 11.2 荷载
 - 11.3 工程材料
 - 11.4 施工方法的确定
 - 11.5 结构形式及衬砌
 - 11.6 结构设计
 - 11.7 构造要求
 - 11.8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
 - 11.9 地下结构设计的安全风险控制
 - 12 工程防水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 12.3 防水层
 - 12.4 高架结构防水
 - 12.5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防水
 - 12.6 矿山法施工的隧道防水
 - 12.7 细部构造防水
 - 12.8 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防水
 - 12.9 沉管法施工的隧道防水
 - 13 通风、空调与供暖
 - 13.1 一般规定
 - 13.2 地下线段的通风、空调与供暖
 - 13.3 高架、地面线段的通风、空调与供暖
 - 13.4 其他
 - 14 给水与排水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给水
 - 14.3 排水
 - 14.4 车辆基地给水与排水
 - 14.5 给排水设备监控
 - 15 供电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变电所
 - 15.3 牵引网
 - 15.4 电缆
 - 15.5 动力与照明
 - 15.6 电力监控
 - 15.7 杂散电流防护与接地
 - 16 通信
 - 16.1 一般规定
 - 16.2 传输系统
 - 16.3 无线通信系统
 - 16.4 公务电话系统
 - 16.5 专用电话系统
 - 16.6 视频监视系统
 - 16.7 广播系统
 - 16.8 时钟系统
 - 16.9 办公自动化系统
 - 16.10 电源系统及接地
 - 16.11 集中告警系统
 - 16.12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
 - 16.13 公安通信系统
 - 16.14 通信用房要求
 - 17 信号
 - 17.1 一般规定
 - 17.2 系统要求
 - 17.3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
 - 17.4 列车自动防护系统
 - 17.5 列车自动运行系统
 - 17.6 车辆基地信号系统
 - 17.7 其他
 - 18 自动售检票系统
 - 18.1 一般规定
 - 18.2 系统构成
 - 18.3 系统功能
 - 18.4 票制、票务管理模式
 - 18.5 设备选型、配置及布置原则
 - 18.6 供电与接地
 - 18.7 系统接口
 - 19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19.1 一般规定
 - 19.2 系统组成及功能
 - 19.3 消防联动控制
 - 19.4 火灾探测器与报警装置的设置
 - 19.5 消防控制室
 - 19.6 供电、防雷与接地
 - 19.7 布线
 - 20 综合监控系统
 - 20.1 一般规定
 - 20.2 系统设置原则
 - 20.3 系统基本功能
 - 20.4 硬件基本要求
 - 20.5 软件基本要求
 - 20.6 系统性能指标
 - 20.7 其他
 - 21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 21.1 一般规定
 - 21.2 系统设置原则
 - 21.3 系统基本功能
 - 21.4 硬件设备配置
 - 21.5 软件基本要求
 - 21.6 系统网络结构与功能
 - 21.7 布线及接地
 - 22 乘客信息系统
 - 22.1 一般规定
 - 22.2 系统功能
 - 22.3 系统构成及设备配置
 - 22.4 系统接口
 - 22.5 供电与接地
 - 22.6 布线
 - 23 门禁
 - 23.1 一般规定
 - 23.2 安全等级和监控对象
 - 23.3 系统构成
 - 23.4 系统功能
 - 23.5 设备安装要求
 - 23.6 系统接口
 - 24 运营控制中心
 - 24.1 一般规定
 - 24.2 工艺设计
 - 24.3 建筑与装修
 - 24.4 布线
 - 24.5 供电、防雷与接地
 - 24.6 通风、空调与供暖
 - 24.7 照明与应急照明
 - 24.8 消防与安全
 - 25 站内客运设备
 - 25.1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 25.2 电梯
 - 25.3 轮椅升降机
 - 26 站台门
 - 26.1 一般规定
 - 26.2 主要技术指标
 - 26.3 布置与结构
 - 26.4 运行与控制
 - 26.5 供电与接地
 - 27 车辆基地
 - 27.1 一般规定
 - 27.2 车辆段与停车场的功能、规模及总平面布置
 - 27.3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
 - 27.4 车辆检修设施
 - 27.5 车辆段设备维修与动力设施
 - 27.6 综合维修中心
 - 27.7 物资总库
 - 27.8 培训中心
 - 27.9 救援设施
 - 27.10 站场设计
 - 28 防灾
 - 28.1 一般规定
 - 28.2 建筑防火
 - 28.3 消防给水与灭火
 - 28.4 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
 - 28.5 防灾通信
 - 28.6 防灾用电与疏散照明
 - 28.7 其他灾害预防与报警
 - 29 环境保护
 - 29.1 一般规定
 - 29.2 规划环境保护
 - 29.3 工程环境保护
 - 29.4 环境保护措施
 - 附录A A型车限界图
 - 附录B B1型车限界图
 - 附录C B2型车限界图
 - 附录D 圆曲线地段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计算方法
 - 附录E 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加宽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