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J 通信电缆管道和直埋电缆与地下管道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表J 通信管道、通道、直埋电缆和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表
	
	
注:1 主干排水管后敷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m。
2 当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交叉净距不宜小于0.4m,通信管道应作包封处理。包封长度自排水管道两侧各长2m。
3 在交越处2m范围内,燃气管不应有接合装置和附属设备,如上述情况不能避免时,通信管道应作包封处理。
4 如电力电缆加保护钢管时,净距可减至0.15m。
5 直埋光缆采用钢管保护时,与水管、燃气管、输油管交越时的净距可降低为0.15m。
6 对于杆路、拉线、孤立大树和高耸建筑,还应考虑防雷要求。
7 穿越埋深与光缆相近的各种地下管线时,光缆宜在管线下方通过。
8 隔距达不到表中要求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集气工艺
 - 4.1 一般规定
 - 4.2 集气流程
 - 4.3 气液分离
 - 4.4 气井产量及天然气输量计量
 - 4.5 水合物防止
 - 4.6 天然气增压
 - 4.7 安全截断与泄放
 - 5 处理工艺
 - 5.1 天然气净化
 - 5.2 天然气凝液回收
 - 5.3 天然气凝液储存
 - 5.4 天然气凝液装卸
 - 6 气田水转输与处理
 - 6.1 气田水转输
 - 6.2 气田水处理
 - 6.3 气田水回注
 - 7 集输管道
 - 7.1 一般规定
 - 7.2 天然气集输管道
 - 7.3 天然气凝液和液化石油气输送管道
 - 7.4 管道敷设及线路附属物
 - 7.5 管道材料
 - 7.6 管道组成件
 - 8 防腐与绝热
 - 8.1 内腐蚀控制
 - 8.2 外腐蚀控制
 - 8.3 绝热及伴热
 - 9 仪表与自动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仪表选型及检测控制点设置
 - 9.3 计算机控制系统
 - 10 站场总图
 - 10.1 站址选择
 - 10.2 站场防洪及排涝
 - 10.3 站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 10.4 站场管道综合布置
 - 11 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
 - 11.1 通信
 - 11.2 供配电
 - 11.3 给排水
 - 11.4 消防
 - 11.5 供热
 - 11.6 暖通空调
 - 11.7 建筑与结构
 - 11.8 道路
 - 附录A 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K2和高度分率K3的关系
 - 附录B 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计算列线图
 - 附录C 埋地沥青绝缘天然气集输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D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 附录D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 附录E 埋地沥青绝缘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F 埋地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天然气凝液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G 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
 - 附录H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平行的最小间距
 - 附录J 通信电缆管道和直埋电缆与地下管道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 附录K 通信架空线路与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 附录L 站场内建筑物的通风方式及换气次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