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1.2 污泥的输送
	11.2.1 采用管道输送时,污泥的含水率不宜小于90%。
	11.2.2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管径不宜小于100mm,重力输泥管的最小管径不宜小于200mm,相应最小设计坡度不宜小于0.01。
	11.2.3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表11.2.3的规定取值。
	表11.2.3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
	
	11.2.4 污泥管道的水力计算可按有关经验公式、试验资料或已有运行数据综合确定管径、水力坡降。
	11.2.5 输泥管道应设压力水冲洗设施,水冲洗流速不宜小于0.7m/s。
	11.2.6 长距离压力输泥管宜每隔100m~200m,或在适当的位置设检查口,管道凸部应设排气阀,管道凹部应设放空管。
	11.2.7 污泥采用管道输送时宜选用螺杆泵或旋转叶型泵输送。
	11.2.8 脱水污泥可采用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机输送。
条文说明
    11.2.1 不同的污泥流动性差异较大,含水率较低时不宜用管道输送,故对管道输送的污泥含水率提出了要求。
11.2.2 本条规定了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管径、重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
11.2.3 本条规定了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无机污泥或含重油的污泥管道,其最小设计流速宜适当加大。
11.2.4 污泥输送管道的水力计算与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有很大的差别,污泥管道的水力计算与污泥的特性:如含水率、密度、黏度等有关,目前污泥管道的水力计算方法尚不够成熟。其水力计算宜参照有关经验公式、试验资料或已有运行参数。
11.2.5 输泥管道设压力水冲洗设施是便于管道堵塞时冲通管道。
11.2.6 长距离压力输泥管设检查口主要是作为观察、检查、清堵之用。
11.2.7 本条是对污泥管道输送时选用泵形式的规定。螺杆泵等形式的泵可以防止泵堵塞。
11.2.8 脱水后污泥含水率较低可采用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机输送。
11.2.2 本条规定了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管径、重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
11.2.3 本条规定了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无机污泥或含重油的污泥管道,其最小设计流速宜适当加大。
11.2.4 污泥输送管道的水力计算与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有很大的差别,污泥管道的水力计算与污泥的特性:如含水率、密度、黏度等有关,目前污泥管道的水力计算方法尚不够成熟。其水力计算宜参照有关经验公式、试验资料或已有运行参数。
11.2.5 输泥管道设压力水冲洗设施是便于管道堵塞时冲通管道。
11.2.6 长距离压力输泥管设检查口主要是作为观察、检查、清堵之用。
11.2.7 本条是对污泥管道输送时选用泵形式的规定。螺杆泵等形式的泵可以防止泵堵塞。
11.2.8 脱水后污泥含水率较低可采用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机输送。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设计水量、水质
 - 4 收集与预处理
 - 5 物化处理
 - 5.1 格栅
 - 5.2 调节与均质
 - 5.3 隔油
 - 5.4 气浮
 - 5.5 中和与pH调节
 - 5.6 混凝
 - 5.7 沉淀
 - 5.8 过滤
 - 5.9 化学氧化与消毒
 - 6 厌氧生物处理
 - 6.1 一般规定
 - 6.2 水解酸化反应器
 - 6.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 6.4 厌氧生物滤池
 - 7 活性污泥法
 - 7.1 一般规定
 - 7.2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 7.3 生物脱氮除磷
 - 7.4 纯氧曝气工艺
 - 7.5 氧化沟工艺
 - 7.6 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
 - 7.7 膜生物反应器
 - 8 生物膜法
 - 8.1 一般规定
 - 8.2 生物接触氧化
 - 8.3 曝气生物滤池
 - 9 化工特种污染物处理
 - 9.1 一般规定
 - 9.2 氨氮污水
 - 9.3 有机磷污水
 - 9.4 含氟污水
 - 9.5 硫化物污水
 - 9.6 含汞污水
 - 9.7 含铬污水
 - 9.8 含铜污水
 - 9.9 含氰污水
 - 10 回用处理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吸附
 - 10.3 离子交换
 - 10.4 超(微)滤
 - 10.5 反渗透
 - 11 污泥处理与处置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污泥的输送
 - 11.3 污泥浓缩
 - 11.4 污泥厌氧消化
 - 11.5 污泥脱水和干化
 - 11.6 污泥处置
 - 12 总体设计
 - 12.1 场址
 - 12.2 总体布置
 - 12.3 建(构)筑物设置
 - 12.4 监控与分析化验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