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2.2 符号
2.2.1 抗力和材料性能
a——压缩系数;
Es——压缩模量;
e——孔隙比;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Ip——塑性指数;
psh——湿陷起始压力值;
qpa——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qsa——桩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Sr——饱和度;
ω——含水量;
ωL——液限;
ωp——塑限;
ωop——最优含水量;
γ——土的重力密度,简称重度;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
θ——地基的压力扩散角;
δs——湿陷系数;
δzs——自重湿陷系数。
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
pk——相对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值;
p0——基础底面的平均附加压力值;
Ss——浸水下沉量;
△zs——自重湿陷量计算值;
△'zs——自重湿陷量实测值;
△s——湿陷量计算值。
2.2.3 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积;
b——基础底面的宽度、承压板宽度;
d——基础埋置深度、桩身(或桩孔)直径、承压板直径;
l——基础底面的长度,桩身长度。
2.2.4 计算系数
α——浸水机率系数;
β——考虑基底下地基土的受力状态及地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
β0——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ηb——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ηd——基础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各勘察阶段工作要求
 - 4.3 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
 - 4.4 黄土湿陷性评价
 - 5 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 5.3 建筑设计
 - 5.4 结构设计
 - 5.5 给水排水、供热与通风设计
 - 5.6 地基计算
 - 5.7 桩基
 - 5.8 基坑设计
 - 6 地基处理
 - 6.1 一般规定
 - 6.2 垫层法
 - 6.3 强夯法
 - 6.4 挤密法
 - 6.5 预浸水法
 - 6.6 组合处理
 - 6.7 黄土高填方地基
 - 7 施工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
 - 7.3 基坑和基槽施工
 - 7.4 上部结构施工
 - 7.5 管道和储水构筑物施工
 - 8 地基及桩基验收检验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基验收检验
 - 8.3 桩基验收检验
 - 9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和纠倾
 - 9.1 一般规定
 - 9.2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
 - 9.3 旋喷加固法
 - 9.4 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 9.5 纠倾
 - 10 使用与维护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维护与检修
 - 10.3 沉降观测和地下水位观测
 - 附录A 各类建筑举例
 - 附录B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
 - 附录C 黄土地层的划分
 - 附录D 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别
 - 附录E 钻孔内采取不扰动土样的操作要点
 - 附录F 未消除全部湿陷量的地基地下水位上升时的设计措施
 - 附录G 单桩竖向静载荷浸水试验要点
 - 附录H 复合地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 附录J 垫层、强夯和挤密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