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5.3 新增钢部件加工
	(Ⅰ)主控项目
15.3.1 钢材的切割面或剪切面应无裂纹、夹渣、分层和大于1mm的缺棱。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或用刻度放大镜、百分尺、焊缝量规检查;有疑义时,作探伤检查。
15.3.2 气割或机械剪切的零部件,需要进行边缘加工时,其刨削量不应小于2.0mm。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工艺报告和施工记录。
15.3.3 当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钢结构制作和安装单位应按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附录B的规定分别进行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试验和复验;现场处理的构件摩擦面应单独进行摩擦面抗滑移系数试验;其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及检验方法:按该规范附录B确定。
15.3.4 A、B级螺栓孔(Ⅰ类孔)应具有H12的精度;C级螺栓孔(Ⅱ类孔)的孔径允许偏差为
mm。A、B级螺栓孔的孔壁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μm。C级螺栓孔(Ⅱ类孔),孔壁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25μm。检查数量:按钢构件数量抽查10%,且不应少于3件。
检验方法:用游标卡尺或孔径量规检查。
15.3.5 气割的偏差不应大于表15.3.5对允许偏差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切割面数抽查10%,且不应少于3个。
检验方法:用钢尺、直角尺、斜角尺、塞尺检查。
	表15.3.5 气割的允许偏差
 2 对重要加固部位,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0. 3mm。
15.3.6 机械剪切的偏差不应大于表15.3.6对允许偏差的规定值。
检查数量:按切割面数抽查10%,且不应少于3个。
检验方法:用钢尺、直角尺、塞尺检查。
	表15.3.6 机械剪切的允许偏差(mm) 
	

	(Ⅱ)一般项目
15.3.7 边缘加工偏差不应大于表15.3.7对允许偏差的规定。检查数量:按加工面数抽查10%,且不应少于3件。
检验方法:用钢尺及量规检查。
	表15.3.7 边缘加工允许偏差

15.3.8 螺栓孔孔距的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对允许偏差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钢构件数量抽查10%,且不应少于3件。
检验方法:用钢尺检查。
注:螺栓孔的孔距偏差超过该规范规定的允许偏差时,应采用与母材材质相匹配的焊条补焊后重新制孔,经修磨平整后,重新检查、验收。
条文说明
    15.3.1 钢材切割面或剪切面应无裂纹、夹渣、分层和大于1mm的缺棱。这些缺陷在气割后都能较明显地显露出来,一般用放大镜检查即可;但有疑义或特殊要求的气割面和机械剪切面则不然,除观察检查外,还应采用渗透、磁粉或超声波探伤检查。另外,还应指出的是:切割面出现裂纹、夹渣、分层等缺陷,一般是钢材本身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厚度大于10mm的沸腾钢钢材容易出现这类问题,故需特别注意。
15.3.2 为消除切割对主体钢材造成的冷作硬化和热影响的不利影响,使边缘加工质量达到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本条规定了边缘加工的最小刨削量不应小于2.0mm。
15.3.3 抗滑移系数是高强度螺栓连接的主要设计参数之一,直接影响构件的承载力。因此构件摩擦面无论由制造厂处理还是由现场处理,均应对抗滑移系数进行测试,测得的抗滑移系数最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执行本条规定时,应注意如下两点:一是当摩擦面的摩擦系数设计值不大于0.3,且施工图上未提出测试要求时,可免作抗滑移系数检测;二是在现场采用砂轮打磨局部摩擦面时,应以打磨范围不小于螺栓孔径的4倍,且打磨方向应与构件受力方向垂直为条件,其测试结果方为有效。
本条在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中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15.3.4 为了与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相协调,本规范对加固用高强度螺栓孔的加工质量提出了要求。其具体规定的依据如下:
1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公差 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GB/T 3103.1和《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 1031,确定了A、B、C三级螺栓螺孔的加工精度H和粗糙度Ra的控制值;
2 明确了A、B、C三级螺栓螺孔直径的允许偏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采用。
15.3.5~15.3.7 这三条的条文说明与所引用的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相同。现仅就本条所补充的内容说明如下:
1 切割面平面度u(图2),即在所测部位切割面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按切割面倾角方向所作两条平行线的间距,应符合u≤0.05t,且不大于2.0mm的要求。
	
	
4 机械剪切面的边缘缺棱(如图4),应不大于1.0mm。
5 剪切面的垂直度(如图5),应不大于2.0mm。
	 
15.3.2 为消除切割对主体钢材造成的冷作硬化和热影响的不利影响,使边缘加工质量达到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本条规定了边缘加工的最小刨削量不应小于2.0mm。
15.3.3 抗滑移系数是高强度螺栓连接的主要设计参数之一,直接影响构件的承载力。因此构件摩擦面无论由制造厂处理还是由现场处理,均应对抗滑移系数进行测试,测得的抗滑移系数最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执行本条规定时,应注意如下两点:一是当摩擦面的摩擦系数设计值不大于0.3,且施工图上未提出测试要求时,可免作抗滑移系数检测;二是在现场采用砂轮打磨局部摩擦面时,应以打磨范围不小于螺栓孔径的4倍,且打磨方向应与构件受力方向垂直为条件,其测试结果方为有效。
本条在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中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15.3.4 为了与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相协调,本规范对加固用高强度螺栓孔的加工质量提出了要求。其具体规定的依据如下:
1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公差 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GB/T 3103.1和《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 1031,确定了A、B、C三级螺栓螺孔的加工精度H和粗糙度Ra的控制值;
2 明确了A、B、C三级螺栓螺孔直径的允许偏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采用。
15.3.5~15.3.7 这三条的条文说明与所引用的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相同。现仅就本条所补充的内容说明如下:
1 切割面平面度u(图2),即在所测部位切割面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按切割面倾角方向所作两条平行线的间距,应符合u≤0.05t,且不大于2.0mm的要求。

	图2 切割面平面度示意图
    2 切割面割纹深度h(如图3所示),即在沿着切割方向20mm长的切割面上,以理论切割线为基准的轮廓峰顶线与轮廓各底线之间的距离。对重要结构,取h≤0.2mm;对一般结构,取h≤0.3mm。

	图3 切割面割纹深度示意图
    3 局部缺口深度,在切割面上形成的宽度、深度及形状不规则的缺陷,它使均匀的切割面产生中断。其深度应不大于1.0mm。4 机械剪切面的边缘缺棱(如图4),应不大于1.0mm。
5 剪切面的垂直度(如图5),应不大于2.0mm。

	图4    机械剪切面的边缘缺棱示意图     
	         
      
图5 剪切面的垂直度示意图
      图5 剪切面的垂直度示意图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5.2 界面处理
 - 下一节:15.4 新增部件安装、拼接施工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2.1 一般术语
 - 2.2 材料术语
 - 2.3 施工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材料
 - 4.1 混凝土原材料
 - 4.2 钢材
 - 4.3 焊接材料
 - 4.4 结构胶粘剂
 - 4.5 纤维材料
 - 4.6 水泥砂浆原材料
 - 4.7 聚合物砂浆原材料
 - 4.8 裂缝修补用注浆料
 - 4.9 混凝土用结构界面胶(剂)
 - 4.10 结构加固用水泥基灌浆料
 - 4.11 锚栓
 - 5 混凝土构件增大截面工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界面处理
 - 5.3 新增截面施工
 - 5.4 施工质量检验
 - 6 局部置换混凝土工程
 - 6.1 一般规定
 - 6.2 卸载的实时控制
 - 6.3 混凝土局部剔除及界面处理
 - 6.4 置换混凝土施工
 - 6.5 施工质量检验
 - 7 混凝土构件绕丝工程
 - 7.1 一般规定
 - 7.2 界面处理
 - 7.3 绕丝施工
 - 7.4 施工质量检验
 - 8 混凝土构件外加预应力工程
 - 8.1 一般规定
 - 8.2 制作与安装
 - 8.3 张拉施工
 - 8.4 施工质量检验
 - 9 外粘或外包型钢工程
 - 9.1 一般规定
 - 9.2 型钢骨架制作
 - 9.3 界面处理
 - 9.4 型钢骨架安装及焊接
 - 9.5 注胶(或注浆)施工
 - 9.6 施工质量检验
 - 10 外粘纤维复合材工程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界面处理
 - 10.3 纤维材料粘贴施工
 - 10.4 施工质量检验
 - 11 外粘钢板工程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界面处理
 - 11.3 钢板粘贴施工
 - 11.4 施工质量检验
 - 12 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工程
 - 12.1 一般规定
 - 12.2 界面处理
 - 12.3 钢丝绳网片安装
 - 12.4 聚合物砂浆面层施工
 - 12.5 施工质量检验
 - 13 砌体或混凝土构件外加钢筋网-砂浆面层工程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界面处理
 - 13.3 钢筋网安装及砂浆面层施工
 - 13.4 施工质置检验
 - 14 砌体柱外加预应力撑杆工程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界面处理
 - 14.3 撑杆制作
 - 14.4 撑杆安装与张拉
 - 15 钢构件增大截面工程
 - 15.1 一般规定
 - 15.2 界面处理
 - 15.3 新增钢部件加工
 - 15.4 新增部件安装、拼接施工
 - 15.5 施工质量检验
 - 16 钢构件焊缝补强工程
 - 16.1 一般规定
 - 16.2 焊区表面处理
 - 16.3 焊缝补强施工
 - 16.4 焊接质量检验
 - 17 钢结构裂纹修复工程
 - 17.1 一般规定
 - 17.2 焊缝补强施工及质量检验
 - 18 混凝土及砌体裂缝修补工程
 - 18.1 一般规定
 - 18.2 界面处理
 - 18.3 表面封闭法施工
 - 18.4 柔性密封法施工
 - 18.5 压力灌注法施工
 - 18.6 施工质量检验
 - 19 植筋工程
 - 19.1 一般规定
 - 19.2 界面处理
 - 19.3 植筋工程施工
 - 19.4 施工质量检验
 - 20 锚栓工程
 - 20.1 一般规定
 - 20.2 锚栓安装施工
 - 20.3 施工质量检验
 - 21 灌浆工程
 - 21.1 一般规定
 - 21.2 施工图安全复查
 - 21.3 界面处理
 - 21.4 灌浆施工
 - 21.5 施工质量检验
 - 22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竣工验收
 - 附录A 建筑结构加固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 附录B 质量验收记录
 - 附录C 高压水射流技术应用规定
 - C.1 适用范围
 - C.2 操作要求
 - C.3 处理效果检测与评定
 - 附录D 加固材料或产品进场复验抽样规定
 - 附录E 粘结材料粘合加固材与基材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室测定方法及评定标准
 - E.1 适用范围
 - E.2 试验设备
 - E.3 试件
 - E.4 试验环境
 - E.5 试验步骤
 - E.6 试验结果
 - E.7 试验结果的合格评定
 - 附录F 结构胶粘剂抗冲击剥离能力测定方法及评定标准
 - F.1 适用范围
 - F.2 原理
 - F.3 试验装置
 - F.4 试样
 - F.5 试验条件
 - F.6 试验步骤
 - F.7 试验结果表示
 - F.8 试验结果评定
 - F.9 试验报告
 - 附录G 结构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测定方法
 - G.1 适用范围
 - G.2 仪器设备
 - G.3 测试前准备工作
 - G.4 取样与状态调节
 - G.5 测试步骤
 - G.6 结果表示
 - G.7 试验报告
 - 附录H 结构胶粘剂湿热老化性能测定方法
 - H.1 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
 - H.2 试验设备及试验用水
 - H.3 试件
 - H.4 试验条件
 - H.5 试验步骤
 - H.6 试验结果
 - H.7 试验报告
 - 附录J 结构用粘结材料湿热老化性能现场快速复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 J.1 适用范围
 - J.2 试验设备及装置
 - J.3 试件
 - J.4 复验条件
 - J.5 复验步骤
 - J.6 复验结果计算与评定
 - J.7 试验报告
 - 附录K 结构胶粘剂初黏度测定方法
 - K.1 基本规定
 - K.2 仪器设备
 - K.3 试验条件
 - K.4 试样制备
 - K.5 试验步骤
 - K.6 结果计算与表示
 - 附录L 结构胶粘剂触变指数测定方法
 - L.1 适用范围
 - L.2 仪器和设备
 - L.3 试样
 - L.4 试验步骤
 - L.5 结果计算与表示
 - 附录M 碳纤维织物中碳纤维K数快速判定方法
 - 附录N 纤维复合材层间剪切强度测定方法
 - N.1 适用范围
 - N.2 试样成型模具
 - N.3 试样制备
 - N.4 试件制作
 - N.5 试验条件
 - N.6 试验步骤
 - N.7 试验结果
 - 附录P 锚固型结构胶及聚合物砂浆浇注体劈裂抗拉强度测定方法
 - P.1 适用范围
 - P.2 试件
 - P.3 试验设备及装置
 - P.4 试验步骤
 - P.5 试验结果
 - 附录Q 结构加固用砂浆体和灌浆料浆体抗折强度测定方法
 - Q.1 适用范围
 - Q.2 试验装置和设备
 - Q.3 取样规则
 - Q.4 试件制备
 - Q.5 试验步骤
 - Q.6 试验结果
 - 附录R 聚合物砂浆及复合砂浆拉伸抗剪强度测定方法(钢套筒法)
 - R.1 适用范围
 - R.2 试验设备及装置
 - R.3 试件
 - R.4 试件制备
 - R.5 试验条件
 - R.6 试验步骤
 - R.7 试验结果
 - 附录S 结构界面胶(剂)剪切粘结强度测定方法及评定标准
 - S.1 适用范围
 - S.2 试验设备及装置
 - S.3 试坯和试件的制备
 - S.4 试验条件
 - S.5 试验步骤
 - S.6 试验结果
 - S.7 试验结果的合格评定
 - 附录T 现场推定新增混凝土强度的取样规则与评定方法
 - 附录U 粘结材料粘合加固材与基材的正拉粘结强度现场测定方法及评定标准
 - U.1 适用范围
 - U.2 试验设备
 - U.3 取样规则
 - U.4 试件制备
 - U.5 试验步骤
 - U.6 试验结果
 - U.7 检验结果的合格评定
 - 附录V 承重构件外加砂浆面层抗压强度采用回弹法检测的规定
 - 附录W 锚固承载力现场检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 W.1 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
 - W.2 抽样规则
 - W.3 仪器设备要求
 - W.4 拉拔检验方法
 - W.5 检验结果的评定
 - 附录Y 钢筋阻锈剂应用规定
 - Y.1 一般规定
 - Y.2 喷涂型钢筋阻锈剂操作要求
 - Y.3 阻锈剂使用效果检测与评定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