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 报废与回收处置
7.1 灭火器自出厂日期算起,达到以下年限的,应报废:
a) 水基型灭火器——6年;
b) 干粉灭火器——10年;
c) 洁净气体灭火器——10年;
d) 二氧化碳灭火器和贮气瓶——12年。
7.2 灭火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报废:
a) 永久性标志模糊,无法识别;
b) 气瓶(筒体)被火烧过;
c) 气瓶(筒体)有严重变形;
d) 气瓶(筒体)外部涂层脱落面积大于气瓶(筒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e) 气瓶(筒体)外表面、联接部位、底座有腐蚀的凹坑;
f) 气瓶(筒体)有锡焊、铜焊或补缀等修补痕迹;
g) 气瓶(筒体)内部有锈屑或内表面有腐蚀的凹坑;
h) 水基型灭火器筒体内部的防腐层失效;
i) 气瓶(筒体)的联接螺纹有损伤;
j) 气瓶(筒体)水压试验不符合6.5.2的要求;
k) 不符合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
l) 由不合法的维修机构维修过的;
m) 法律或法规明令禁止使用的。
7.3 灭火器或贮气瓶的报废应经用户同意,并按6.8.3的要求做好记录。
7.4 报废处理时应对灭火器中的灭火剂按6.4的要求进行回收处理。其余固体废物应按相关的环保要求进行回收利用处置。
7.5 对报废的灭火器气瓶(筒体)或贮气瓶应进行消除使用功能处理。处理应在确认报废的灭火器气瓶(筒体)或贮气瓶内部无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应采用压扁或者解体等不可修复的方式,不应采用钻孔或破坏瓶口螺纹的方式。
7.6 维修机构应向社会提供灭火器报废回收服务,并对回收的灭火器按7.4和7.5的要求进行处置。
      
a) 水基型灭火器——6年;
b) 干粉灭火器——10年;
c) 洁净气体灭火器——10年;
d) 二氧化碳灭火器和贮气瓶——12年。
7.2 灭火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报废:
a) 永久性标志模糊,无法识别;
b) 气瓶(筒体)被火烧过;
c) 气瓶(筒体)有严重变形;
d) 气瓶(筒体)外部涂层脱落面积大于气瓶(筒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e) 气瓶(筒体)外表面、联接部位、底座有腐蚀的凹坑;
f) 气瓶(筒体)有锡焊、铜焊或补缀等修补痕迹;
g) 气瓶(筒体)内部有锈屑或内表面有腐蚀的凹坑;
h) 水基型灭火器筒体内部的防腐层失效;
i) 气瓶(筒体)的联接螺纹有损伤;
j) 气瓶(筒体)水压试验不符合6.5.2的要求;
k) 不符合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
l) 由不合法的维修机构维修过的;
m) 法律或法规明令禁止使用的。
7.3 灭火器或贮气瓶的报废应经用户同意,并按6.8.3的要求做好记录。
7.4 报废处理时应对灭火器中的灭火剂按6.4的要求进行回收处理。其余固体废物应按相关的环保要求进行回收利用处置。
7.5 对报废的灭火器气瓶(筒体)或贮气瓶应进行消除使用功能处理。处理应在确认报废的灭火器气瓶(筒体)或贮气瓶内部无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应采用压扁或者解体等不可修复的方式,不应采用钻孔或破坏瓶口螺纹的方式。
7.6 维修机构应向社会提供灭火器报废回收服务,并对回收的灭火器按7.4和7.5的要求进行处置。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6.8 维修记录和维修标识
 - 下一节:8 试验方法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总要求
 - 5 维修条件
 - 5.1 维修场所
 - 5.2 维修设备
 - 5.3 维修人员
 - 5.4 维修质量管理
 - 6 维修技术要求
 - 6.1 —般规定
 - 6.2 维修前检查
 - 6.3 拆卸灭火器
 - 6.4 灭火剂回收处理
 - 6.5 水压试验
 - 6.6 更换零部件
 - 6.7 再充装
 - 6.8 维修记录和维修标识
 - 7 报废与回收处置
 - 8 试验方法
 - 8.1 外观、外部结构及总质量检查
 - 8.2 灭火器气密性试验
 - 8.3 20℃喷射性能试验
 - 8.4 使用温度喷射性能试验
 - 8.5 操作机构检查
 - 8.6 灭火剂充装量检查
 - 8.7 内部结构和内部腐蚀检查
 - 8.8 水压试验
 - 8.9 喷射软管组件水压试验
 - 8.10 灭火剂质量检查
 - 8.11 压力指示器示值误差检验
 - 9 检验规则
 - 9.1 检验分类
 - 9.2 维修出厂检验
 - 9.3 维修确认检验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