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3 透水地面
10.3.1 透水地面应按下列工序施工:
土基挖槽→底基层→基层→找平层→透水面层→清扫整理→渗透能力的确认。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现场核查。
10.3.2 土基、底基层、基层、找平层、透水砖、硅砂透水砖、清扫整理,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的规定施工。
检查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5处。
检查方法:现场核查。
10.3.3 透水砖、硅砂透水砖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的要求。
检查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10处。
检查方法:现场核查。
10.3.4 透水面层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性沥青混凝土;
2 水泥宜选用高强度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石子粒径宜为5mm~10mm。透水性混凝土的孔隙率不应小于20%;
3 浇筑透水性混凝土宜采用碾压或平板振动器轻振铺平后的透水性混凝土混合料,不得使用高频振捣器;
4 透水性混凝土每30㎡~40㎡做一道接缝,养护后灌注接缝材料;
5 养护时间宜大于7d,并宜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路面和路基。
检查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10处。
检查方法:尺量检查及现场核查。
10.3.5 工程完工后,应进行表面清扫和残材清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土基挖槽→底基层→基层→找平层→透水面层→清扫整理→渗透能力的确认。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现场核查。
10.3.2 土基、底基层、基层、找平层、透水砖、硅砂透水砖、清扫整理,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的规定施工。
检查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5处。
检查方法:现场核查。
10.3.3 透水砖、硅砂透水砖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的要求。
检查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10处。
检查方法:现场核查。
10.3.4 透水面层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性沥青混凝土;
2 水泥宜选用高强度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石子粒径宜为5mm~10mm。透水性混凝土的孔隙率不应小于20%;
3 浇筑透水性混凝土宜采用碾压或平板振动器轻振铺平后的透水性混凝土混合料,不得使用高频振捣器;
4 透水性混凝土每30㎡~40㎡做一道接缝,养护后灌注接缝材料;
5 养护时间宜大于7d,并宜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路面和路基。
检查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10处。
检查方法:尺量检查及现场核查。
10.3.5 工程完工后,应进行表面清扫和残材清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条文说明
    10.3.2 基层开挖不应扰乱路床,开挖时防止雨水流入路床,施工做好排水。采用人工或小型压路机平整路床,尽量不破坏路床,并保证路基的平整度,做好路面的纵向坡度。路基碾压一般使用小型压实器或者小型压路器,要充分掌握路床土壤的特性,不得推揉和过碾压。火山灰质黏土含水量多,易造成返浆现象,使强度下降,施工中要充分注意排水。
10.3.3 目前应执行的产品标准有行业标准《砂基透水砖》JG/T 376等。
10.3.4 为保证透水路面的整体透水效果和强度,混凝土垫层夏季施工要做好洒水养护工作;冬季(日最低气温低于2℃)应避免无砂混凝土垫层施工。透水性沥青混凝土按下列要求施工:
1 应使用人力或沥青修整器保证敷设均匀,在混合物温度未冷却时迅速施工。为确保规定的密度,混合材料不能分离。使用沥青修整器敷均时,必须人工修正。在温度低下时,有团块或沥青分离物,在敷均时注意予以剔除。
2 步行道碾压使用夯或小型压路机;车行道使用碎石路面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确保路面平坦,特别是接缝处应仔细施工。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按下列要求施工:
1 在路盘上安好模板后,对路盘面进行清扫;
2 人工操作时用耙子敷均,用压实器压实,用刮板找平。
10.3.3 目前应执行的产品标准有行业标准《砂基透水砖》JG/T 376等。
10.3.4 为保证透水路面的整体透水效果和强度,混凝土垫层夏季施工要做好洒水养护工作;冬季(日最低气温低于2℃)应避免无砂混凝土垫层施工。透水性沥青混凝土按下列要求施工:
1 应使用人力或沥青修整器保证敷设均匀,在混合物温度未冷却时迅速施工。为确保规定的密度,混合材料不能分离。使用沥青修整器敷均时,必须人工修正。在温度低下时,有团块或沥青分离物,在敷均时注意予以剔除。
2 步行道碾压使用夯或小型压路机;车行道使用碎石路面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确保路面平坦,特别是接缝处应仔细施工。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按下列要求施工:
1 在路盘上安好模板后,对路盘面进行清扫;
2 人工操作时用耙子敷均,用压实器压实,用刮板找平。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0.2 埋地渗透设施
 - 下一节:10.4 拼装组合水池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水量与水质
 - 3.1 降水量和雨水水质
 - 3.2 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和水质
 - 4 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设置
 - 4.1 一般规定
 - 4.2 系统选型
 - 4.3 系统设施计算
 - 5 雨水收集与排除
 - 5.1 屋面雨水收集
 - 5.2 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 5.3 雨水弃流
 - 5.4 雨水排除
 - 6 雨水入渗
 - 6.1 一般规定
 - 6.2 渗透设施
 - 7 雨水储存与回用
 - 7.1 一般规定
 - 7.2 储存设施
 - 7.3 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 7.4 系统控制
 - 8 水质处理
 - 8.1 工艺处理
 - 8.2 处理设施
 - 8.3 雨水处理站
 - 9 调蓄排放
 - 10 施工及验收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埋地渗透设施
 - 10.3 透水地面
 - 10.4 拼装组合水池
 - 10.5 管道敷设
 - 10.6 设备安装
 - 11 竣工验收
 - 11.1 水压试验
 - 11.2 验收
 - 12 运行管理
 - 附录A 全国各大城市降雨量资料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