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3 筒中筒结构
	9.3.1 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外形宜选用圆形、正多边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内筒宜居中。
	9.3.2 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
	9.3.3 内筒的宽度可为高度的1/12~1/15,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力墙时,内筒平面尺寸可适当减小。内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9.3.4 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8,其角部可设置刚度较大的角柱或角筒;内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10,切角处的筒壁宜适当加厚。
	9.3.5 外框筒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距不宜大于4m,框筒柱的截面长边应沿筒壁方向布置,必要时可采用T形截面;
	2 洞口面积不宜大于墙面面积的60%,洞口高宽比宜与层高和柱距之比值相近;
	3 外框筒梁的截面高度可取柱净距的1/4;
	4 角柱截面面积可取中柱的1~2倍。
	9.3.6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9.3.7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2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长不变,且不应大于100mm,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 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16mm,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9.3.8 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增配对角斜向钢筋。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采用交叉暗撑(图9.3.8),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400mm;
	2 全部剪力应由暗撑承担,每根暗撑应由不少于4根纵向钢筋组成,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其总面积AS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除平面形状外,外框筒的空间作用的大小还与柱距、墙面开洞率,以及洞口高宽比与层高和柱距之比等有关,矩形平面框筒的柱距越接近层高、墙面开洞率越小,洞口高宽比与层高和柱距之比越接近,外框筒的空间作用越强;在第9.3.5条中给出了矩形平面的柱距,以及墙面开洞率的最大限值。由于外框筒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后”现象,角柱的轴向力约为邻柱的1~2倍,为了减小各层楼盖的翘曲,角柱的截面可适当放大,必要时可采用L形角墙或角筒。
9.3.7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端部反复承受正、负弯矩和剪力,而一般的弯起钢筋无法承担正、负剪力,必须要加强箍筋配筋构造要求;对框筒梁,由于梁高较大、跨度较小,对其纵向钢筋、腰筋的配置也提出了最低要求。跨高比较小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增配对角斜向钢筋或设置交叉暗撑;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全部剪力可由暗撑承担,抗震设计时箍筋的间距可由100mm放宽至200mm。
9.3.8 研究表明,在跨高比较小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增设交叉暗撑对提高其抗震性能有较好的作用,但交叉暗撑的施工有一定难度。本条对交叉暗撑的适用范围和构造作了调整:对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增配对角斜向钢筋,具体要求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对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设置交叉暗撑。
为方便施工,交叉暗撑的箍筋不再设加密区。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9.2 框架-核心筒结构
 - 下一节: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材料
 - 3.3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 3.4 结构平面布置
 - 3.5 结构竖向布置
 - 3.6 楼盖结构
 - 3.7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 3.8 构件承载力设计
 - 3.9 抗震等级
 - 3.10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
 - 3.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 3.12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 4.1 竖向荷载
 - 4 荷载和地震作用
 - 4.2 风荷载
 - 4.3 地震作用
 - 5 结构计算分析
 - 5.1 一般规定
 - 5.2 计算参数
 - 5.3 计算简图处理
 - 5.4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 5.5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 5.6 荷载组合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 6 框架结构设计
 - 6.1 一般规定
 - 6.2 截面设计
 - 6.3 框架梁构造要求
 - 6.4 框架柱构造要求
 - 6.5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
 -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截面设计及构造
 - 8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2 截面设计及构造
 - 9 筒体结构设计
 - 9.1 一般规定
 - 9.2 框架-核心筒结构
 - 9.3 筒中筒结构
 - 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 10.3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 10.4 错层结构
 - 10.5 连体结构
 - 10.6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 11 混合结构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结构布置
 - 11.3 结构计算
 - 11.4 构件设计
 - 12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地下室设计
 - 12.3 基础设计
 - 13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施工测量
 - 13.3 基础施工
 - 13.4 垂直运输
 - 13.5 脚手架及模板支架
 - 13.6 模板工程
 - 13.7 钢筋工程
 - 13.8 混凝土工程
 - 13.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 13.10 混合结构施工
 - 13.11 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
 - 13.12 施工安全
 - 13.13 绿色施工
 - 附录A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计算
 - 附录B 风荷载体型系数
 - 附录C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底部剪力法
 - 附录D 墙体稳定验算
 - 附录E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规定
 - 附录F 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
 - F.1 构件设计
 - F.2 连接设计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勘误表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